孙连城站在资料室中央,手里还握着那份盖有“特急”印章的审批文件。
纸张边缘已经有些毛,显然是被多次翻阅过。
他没有放下,而是把它轻轻放在桌角,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空白标签。
“开始吧。”他说。
侯亮平正坐在操作台前检查u盘镜像拷贝的进度条,听到声音抬起头。
季昌明也停下笔,合上刚整理完的一份银行流水说明函。
“现在所有材料必须编号入库。”孙连城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我来定分类规则。”
他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大字:言词、物证、书证、电子数据。
每类下面划出横线,准备细分。
“丁义珍的审讯记录归为言词证据,编号y-oo起。”他一边写一边说,
“u盘、钥匙、密封袋这些实物,统一登记为物证,du开头。
纸质文件全是书证,s打头。服务器日志、通信记录、资金流转图谱,全部算电子数据,d编号。”
技术员点头记录,立刻在系统中新建了四个主目录。
“每一个文件都要标注提取人、时间、地点。”孙连城继续说,
“扫描件加水印,原始介质贴封条。电子数据做哈希值校验,双人签字确认。”
侯亮平站起身,走向资料架。
他戴上手套,从箱子里取出u盘原件。
这个黑色的小物件已经被反复检测过三次,表面留下轻微划痕。
“我监督镜像过程。”他说,“全程录像,操作日志自动保存。”
技术人员打开防篡改工作台,插入u盘。屏幕上跳出提示框:正在读取设备信息。
“先不看内容。”侯亮平提醒,“第一步是完整复制,不做任何修改。”
另一名工作人员按下录制键,摄像头红灯亮起。他们两人分别在《电子证据封存清单》上签下名字和时间。
季昌明则回到自己的位置,面前堆着几十份财政厅调取的拨款凭证。
他一页页核对签章样式,时不时拿起放大镜查看墨迹深浅。
“这份终审签名有问题。”他指着其中一张,
“电子签批系统显示周志明当天没登录,但他手写签名却出现在审批单上。”
孙连城走过去看了一眼,没说话,只在文件右上角贴了个红色标签。
“列为高敏项。”他说,“单独建文件夹,权限设为仅限三人查看。”
季昌明点头,把这份材料放进专用档案袋,封口处签上自己的名字。
时间慢慢推进到晚上八点。基地三层依旧灯火通明。
没有人离开岗位,餐盒摆在桌边,多数都没动过。
孙连城坐回主控台,调出数字档案库界面。屏幕左侧显示四个主类目,右侧是实时更新的条目计数:
言词证据:y-oo至y-o,共份
物证:du-oo至du-oo,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