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殿下,妾一介妇道人家,并不你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只是感觉有些愧对苦命的常姐姐。”
“哎!好吧!我去算算父皇。”
与此同时,谨身殿内的朱元璋也正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毛骧跪在殿中,详细禀报着苏宁近来的动向:“皇上,三皇孙殿下近来深居简出,除了处理必要事务,大多时间都在书堂内读书。不过……”
“不过什么?”朱元璋头也不抬地问。
“不过太子妃娘娘近来频繁召见几位翰林学士,似乎对二皇孙的要求更加的严格了。”
朱元璋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允炆今年十一了吧?确实该好生教导了。”
“另外……”毛骧犹豫片刻,“太子妃娘娘近日多次向太子殿下进言,希望三皇孙能回东宫居住。”
朱元璋冷哼一声:“哼…她是担心允熥在宫外势力太大,将来不好掌控吧。”
“……”
当夜,朱元璋召朱标入宫。
“标儿,你觉得允熥该回宫了吗?”
朱标谨慎地回答:“儿臣以为,允熥年纪渐长,确实该回宫接受更系统的教育。况且兄弟之间,也该多亲近。”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问道:“允炆近来学业如何?”
“回父皇,允炆勤奋好学,几位师傅都夸他仁孝。”
“仁孝……”朱元璋重复着这两个字,目光深邃,“标儿,你可知道,为何朕一直默许允熥留在宫外?”
朱标一怔:“儿臣不知。”
“因为这孩子太像朕了。”朱元璋长叹一声,“他有野心,有手段,更有实现野心的能力。这样的性子,在宫中是待不住的。”
“那父皇的意思是……”
“让他回来吧。”朱元璋终于做出决定,“按照祖制,他也该受封郡王了。不过……”
皇帝的目光变得锐利:“告诉他,既然回来了,就要守宫里的规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父皇。”
……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初九,圣旨抵达孝陵书堂。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三孙允熥,年已十岁,聪慧敏达,德才兼备。着即日迁回东宫居住,授郡王爵,赐镀金银册、银印。钦此。”
接旨后,马和担忧地道:“皇孙,此时回宫,只怕……”
苏宁淡然一笑:“该来的总会来。准备一下,三日后回宫。”
“诺。”
回宫那日,东宫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吕氏带着朱允炆和苏宁的几个姐姐站在东宫门前,笑容温婉。
“允熥,你可算回来了。”吕氏上前想要拉住苏宁的手,却被他不着痕迹地避开。
“儿臣参见母妃。”
“免礼。”
“谢母妃。”
此时一旁的朱允炆上前一步,假模假样的热情地说道:“三弟,你的院子我都让人收拾好了,就在我隔壁。”
苏宁行礼:“有劳二哥费心。不过父王已经准许我住在东宫最西侧的清晏阁。”
吕氏笑容一僵:“什么?清晏阁?那里未免太过偏僻了。”
“儿臣喜欢清静。”苏宁语气平淡,“另外,儿臣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人伺候,母妃安排的人,还是留给二哥吧。”
“这……”
当晚,朱标特意来到清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