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错了吗?
并没有。
但回答对了吗?
也没有。
你连个具体方案都没有,嚷嚷着德治就能解决,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肯定不能算对。
这样的文章,得不了高分,也得不了太低的分。
这便是李姓士子如此纠结的原因。
无功也无过,还怎么脱颖而出、高中状元?
文采好的人,或用诗词、或用论说、或用骈文。
更有甚者,居然用楚辞的文体来写作。
同样是以德治为答案,很明显用这几种写的方式得分要高一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恰好用的是主考官和官家喜欢的文体,更是……
“李兄,你倒是心高气傲,你可知无功无过有多难?”
“能有多难?”
李姓士子不服气。
张小郎君又道:“那便如刚才一样,一问一答,如何?”
“自无不可。”
“假设策论问:燕云十六州该不该收复,又该如何收复,你如何作答?”
“自然该收复,收复自然……”
张小郎君打断道:“且慢,该不该得看朝堂和官家想不想,若是与朝堂想法相悖,即便是再好的政策,你也不可能中状元。”
“李兄,请接着讲如何收复。”
“强兵备战。”
“如何强兵?”
“发展武器,训练士兵。”
“士兵如何训练?”
“武器如何发展?”
“李兄总不能说一句发展火器,一路炸过去吧?”
“发展武器,归哪个部门管?”
“钱财、人手由何处而来?”
“备战,粮草从何出?”
“强兵备战成功之前,敌人若进攻,是和谈还是强行进攻?”
“强军备战成功,又该从何处进攻?”
“所需钱粮,是否需要加税?”
“加税又该加谁的税?”
“若是激起民变,又该如何处理?”
张小郎君端起茶杯,浅饮一口,给李姓士子留足思考空间。
待他如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的坐下,张小郎君才开口道:“李兄,现在知道无功无过有多难了吧?”
“远的不说,若是在太宗朝,同样的问题在高梁河之前和高梁河之后,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唉,你说的对。”
李姓士子也不争辩,只是嘟囔道:“只是不公平,科举应该规定大家都用同一种文体,这该有多好。”
“哈哈,李兄你这是不擅长其他文体,若是擅长,真规定用某种文体,你又要嚷嚷着扼杀天性、不合圣贤道理了。”
又有士子高声自嘲道:“哈哈,是极,若是让我规定文体,我就规定用大白话,不许咬文嚼字的用典故,看来人性本自私啊。”
……
大明,洪武年间。
“标儿,若是规定文体,北方可有胜算?”
洪武朝初次科举,高中者几乎全是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