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苦笑摇摇头,“只是在城内租住,还不能落籍。”
县衙给的身份文书都是临时的。
沈青越:“你们家眷多吗?”
年长的人有一妻两儿,年轻些的人则是一大家子。
父母兄弟孩子,妻小齐全。
而且他们也买不起地,只能在县城找些能赚钱的营生。
他本来想去找个铺子做账房,奈何城内的铺子根本就不信任难民,尤其是他这样落籍都困难的,人家生怕他们会卷了钱跑了。
解释清楚情况,沈青越也没强求,和姜竹跟他们说清楚姜家村怎么走,让他们回家和家眷商量商量。
如果他们想来当先生,可以随时过来,只要他们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就可以聘用他们。
不过村里肯定没有县城条件好,家里人多人家兴许也不见得愿意来。
沈青越:“如果你们来,你们的小孩可以到书院读书,我们书院不收自己人束脩,家眷也可以到我家作坊去干活儿,做竹编打络子,还挺辛苦的。”
“多谢小兄弟美意,山阳镇,姜家村,在下记住了。”
吃完饭,他们话别,两人就继续去码头找活儿干了。
沈青越则和姜竹继续听八卦。
不过经过刚刚一番“招聘”,倒成了别人听他们的八卦。
那几个小船商听了一阵子,都不聊自己的事了。
姜竹想要不然换个茶摊去坐,结果沈青越优哉游哉吃完面,竟然又叫了一壶茶水,还和人家聊上了。
“诸位打哪来呀?”
“是做什么买卖的?”
“你们瓷器零卖吗?我能去看看吗?”
“收皮货?兔子皮要吗?”
“今年秋茶没去年品质好呀?”
“你们行船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吗?”
……
他什么都能跟人聊上两句。
姜竹都看麻了。
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又来码头听八卦,这回换了更好一点儿的茶馆,点两样小菜一壶茶,再点一份儿点心,就能听大半天。
兴许是因为季节的缘故,大家聊的大多是茶市、秋收、粮价,其次是邻国、难民之类的话题。
听得沈青越都知道今年大虞有两三个郡受了灾,粮价肯定要涨。
他们宝峰县和邻近的两个县已经到隔壁新山郡去联系粮商买粮了。
另外,总免不了听到几句要练兵打仗。
“哪儿?”
“天门关啊!听说王爷要打衢国了。”
“你这是从哪儿听的?”
“居安!居安都知道王爷不在王府,往天门关去了。”
“嗐,哪年秋天荣王爷不往天门关去?秋天本来就要练兵呀。”
“不一样不一样,我那老乡说,今年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
“据说今年要在九个郡募兵呢,这么多兵,能不是打衢国吗?”
“衢国还用打?要我说,等着他们自己打完了再去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