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总共也没多少行李,被褥也不多,秋天夜里还挺冷的,不吃顿饭,省得再给冻病了。
若是从前,大家也不见得会这么大方,只是今年家家户户编扇子都赚了些钱,曲学博又是教书的先生,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孩子在书院念书,自然不好意思饿着先生。
安置好先生,转天山上也忙了起来。
他们得把当藏书室用的那间屋子收拾出来。
现在来了新先生,以后就是两间讲堂一起上课了。
收拾倒也好办,这间空屋子原本就预备了桌椅板凳,他们只需要把靠在墙边的书架挪一下,横过来当作隔断把屋子划分成两块区域就行。
大些的部分用来上课,小些的部分则继续做藏书室。
另外再往先前盖了没拆的竹屋里摆两张桌子几条板凳就行,他们也不知道瀚海书院的名头能招惹来多少人,让先来的有个地方坐就是了。
要是竹屋坐不下,外面还有石头也能当临时板凳。
山下就不一样了,里正号召家家户户收拾房子。
不过秋天本来也要为冬天做准备,听说最近可能还有人要来参观他们村,村民们又懵又麻,还挺累。
秋收还没彻底弄完呢,各家还得卖粮食准备钱交税,还要趁着天气好洗冬衣、晒冬衣、砍柴挖野菜打猎做肉干备冬呢,唉……
算了,干吧。
反正也说不过里正。
老头每年交税前脾气都挺暴躁,急了说不定还得让他们去族田干活儿。
里正让几个年轻人把入村的一段儿路重新平一平。
哪儿有坑的,填上。
哪儿高了,铲掉。
路边的草也都割了,弄整齐点儿。
村里的青壮怨声载道:“县令来就是这个样,人都走了现在还收拾啥啊?”
另一人道:“要是里正提前知道县令会来,说不定要把村里房子都得扫一遍,茅坑都得提前挖了。”
“快别说了,我爹挑着两担粪水正洒呢,说县令来了,脸都给他吓白了,赶紧担远了,我娘拎起铁锹赶紧挖土盖,胳膊都抡酸了。”
“哈哈哈哈哈!”一群人放声大笑。
不到中午,真有人来了,是县衙派了官吏过来通知姜竹青竹书院的手续办好了,县衙还给他们拨了二百两银子用以修建书院、置办物品、给先生发节礼。
那位官吏暗示得明明白白,把赵先生照顾好了,剩下的钱随便他们怎么用。
“大人已经通知了县城几家书院,这几天他们应该就会派人来抄书。”
姜竹:“好。”
贾文彬:“我们会做好接待,请大人放心。”
怕这几天书院有事,特意跑来书院画画的沈青越直笑。
天爷啊,终于有人负责接待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