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中的炊烟与兵策
凌酌月在镇国公军营住满一月时,太行山下的秋意已浓得化不开。
她依旧是一身素色男装,只是褪去了初见时的怯懦,眉眼间多了几分沉静。每日天不亮就起身,跟着夥夫学熬姜汤,给巡逻回来的士兵分药囊——那些药囊里装着她用艾草丶防风丶当归配的方子,专治风寒劳损,是从母妃留下的医书里翻到的。
“公主,您这手艺比太医院的还好。”一个断了胳膊的小兵接过药囊,笑得露出两颗虎牙,“前几日喝了您熬的姜汤,这老寒腿都舒坦了。”
凌酌月蹲下身,替他调整夹板的松紧:“按时换药,别碰水。”她指尖触到他胳膊上的冻疮,红肿胀大,像紫葡萄串,心里微微一沉。
入秋的山里寒气重,士兵们大多只穿得起单衣,不少人都生了冻疮。她回帐後翻出自己的行囊,把母妃留下的几件厚棉袄拆了,混着军中库房里的旧棉絮,连夜缝了十几个棉垫,让青禾分发给冻伤最重的士兵。
“公主,您这针脚可比绣娘还好。”青禾看着她指尖的薄茧,忍不住叹气,“从前在宫里,您连针都很少碰。”
凌酌月咬断丝线,把最後一个棉垫叠好:“宫里的绣绷子绣不出铠甲上的裂痕,可这棉垫,能让他们少受点罪。”
帐帘被掀开,镇国公带着秦风走进来,身上还沾着夜露。“公主还没歇着?”他看着桌上堆着的棉垫,眼里闪过一丝讶异。
“国公爷。”凌酌月起身行礼,“刚缝好几个棉垫,想着明早让士兵们垫在靴子里。”
秦风挠了挠头,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劳烦公主费心了,末将……末将代弟兄们谢过。”他前日冻得直哆嗦,正是凌酌月塞给了他个暖手炉,里面埋着烧红的炭,暖了他半宿。
镇国公拿起个棉垫,指尖捏着针脚细密的边缘,忽然道:“公主可知,二皇子派了三万禁军守在望月关?”他把一张揉得发皱的军报推到桌上,“那是通往京城的咽喉,地势险要,硬闯怕是要折损一半兵力。”
凌酌月放下针线,接过军报仔细看。地图上的望月关被红笔圈着,两侧是陡峭的山壁,只有中间一条窄道,确实是易守难攻的死地。
“国公爷可有良策?”
“老夫想了三日,只有一个字——等。”镇国公沉声道,“等天降大雪,山路结冰,禁军定然松懈,届时再偷袭。”
“不可。”凌酌月摇头,指尖点在地图角落一处不起眼的标记,“这里有处废弃栈道,是前朝为运送粮草修的,能绕到关後。母妃的医书里记着,栈道入口有株千年古松,树皮上刻着‘明月’二字。”
秦风猛地拍大腿:“末将去过那附近!是有棵老松,只是谁也不知道後面有栈道!”
镇国公却皱起眉:“栈道年久失修,怕是早已朽坏,若士兵坠落……”
“所以不能多带人。”凌酌月擡头,目光清亮,“选三百精兵,带足绳索和斧头,趁夜从栈道过去,只需捣毁关内粮仓,不必硬拼。正面再派一队人马佯攻,禁军见粮草被烧,必然自乱阵脚。”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望月关”三字:“兵法说‘兵贵神速’,可有时,民心比神速更重要。若强攻伤亡太重,即便拿下关隘,士兵们也会寒心。咱们要的是清君侧,不是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帐内静了片刻,只有烛火噼啪作响。镇国公看着眼前这个清秀的“少年”,忽然想起半月前她刚入营时,连看到杀鸡都会蹙眉,如今却能条理清晰地谈兵论策,目光里的坚定,竟比帐中许多老将还要锐利。
“好。”镇国公抚掌,“就依公主之计。秦风,你带人走栈道,切记不可贪功,以捣毁粮仓为要。”
“末将领命!”秦风抱拳时,目光里多了几分敬佩。
待两人走後,青禾收拾着散落的针线,忽然轻声问:“公主,您不怕吗?若是计策不成……”
凌酌月望着帐外的月光,那月光透过帐帘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极了冷宫窗棂的形状。“怕。”她轻声道,“可我更怕辜负那些信任我的人。”
她拿起桌上的棉垫,指尖抚过细密的针脚。这帐中的炊烟与兵策,原是一回事——都是要把人心焐热,把队伍拢住,才能在这乱世里,走出一条生路。
第二日清晨,秦风带着三百精兵出发时,凌酌月站在营门口,给每人塞了个油纸包。里面不是金银,是她连夜做的芝麻饼,用的是自己省下的口粮,烤得焦香酥脆。
“路上垫垫肚子。”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在营里等着你们回来喝庆功酒。”
士兵们举着兵器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晨露从树叶上滚落。凌酌月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山道尽头,忽然觉得,这双曾执画笔丶拈绣针的手,如今也能握住比胭脂更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