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汇报着自己的现:
“我听到了鞋跟磕碰井盖的声音!”
“我听到了自行车铃铛的声音!”
“我甚至听到了远处空调外机滴水的声音!”
林小满笑了笑,回到教室后,她打开投影仪,投出一张空白的频谱图。
“你们听见的,不在数据库里,但在脚下。”她说。
课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很腼腆的研究生追了出来。
“林老师,我能跟着您采一次声音吗?”他问道。
林小满摇了摇头。
“不用采,你已经听到了。”她说。
与此同时,于佳佳也在为了德云社的未来,操碎了心。
“非遗活化基金”的新政策出台,明显倾向于“可视化成果”。
说白了,就是搞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比如修缮古建筑,举办展览等等。
而对于地下共振项目这种,既看不见摸不着,又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资助力度明显要削减。
于佳佳当然不甘心。
她知道,地下共振项目对于德云社来说,意义重大。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连接城市记忆的方式。
她开始动脑筋,琢磨着怎么才能把这个项目,包装成符合政策要求的“可视化成果”。
她不动声色,在申报系统中,把“电缆井风鸣装置”,归类为“社区互动艺术装置”。
然后在附件里,上传了一张照片:一个清洁工阿姨,用拖把杆应和着风鸣装置的声音,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审批竟然通过了!
于佳佳并没有就此满足。她又提交了一份补充说明:
“建议将此类项目,统称为‘功能性民俗节点’。”
两周后,财政局下了一份通知: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对‘功能性民俗节点’类别,进行专项追加拨款。”
于佳佳看着通知,嘴角微微上扬。
周志明,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负责主持ai水务模型的季度评估。
最近,他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良性误报率”持续上升。
也就是说,系统越来越多地标记“非威胁性脉冲”,却不再自动清除。
他查看日志,现基层巡检员经常手动标注:“此响正常。”
更有人在备注里写道:“听久了,像打招呼。”
周志明有点懵。
他召集团队开会,讨论是否要修正算法逻辑。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反对道:“现在老百姓都习惯了,有的还对着井盖说话呢!”
周志明沉默了。
他突然意识到,这个ai水务模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它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
如果强行修正算法,可能会破坏这种微妙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