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厥作惟叶怎么读 > 第208章 学者之病(第3页)

第208章 学者之病(第3页)

宋真宗是帝王,往后走的路也是帝王路,吕蒙正断然无法体会帝王历程,只能从德行下手,使宋真宗懂得谦卑务实治国。

也就是说,宋真宗的路终是要宋真宗自己走,吕蒙正也只是辅助,后面帝王要如何行事,也不是他吕蒙正能左右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有所成就的人想要教出同样有所成就的学生就有点按部就班、以自己为标榜了,也就是要让学生完全复刻自己走过的路。

这怎么可能呢?

——若单是复刻自己走过的路便能成功,那还学什么知识,读什么书?

——更何况,学生也要有他的时、运、命不是?

当老师不甘只成为辅助者,那必然会抹杀掉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若要说清这一点,就要再说说孔夫子。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也就是说,三千学生中有七十二位贤者。

那问题就来了,谁能说出这七十二位贤者都是谁呢?

恐多半人只知“子贡”,且还不知“端木赐”就是“子贡”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为何孟子会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人物,孔孟之道也是在强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彼时的七十二位贤者又去哪了?

据不完整统计,孟子与孔子相差o岁;孔子死了o年后,孟子才诞生。

若按道家一个轮回是一甲子,也就是o年来算的话,那都快够孔子轮回两世了。

——两人相差o岁,按保守oo年来说吧,已然排除掉了转世之说。

由此可见,在孟子没诞生的这一百多年期间,没出现过足能顶替孔子的人,其三千弟子也无一人可越孔子。

——学生越不了师父虽是常态,可从一定意义上说,无人越就代表着停滞不前,在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其思想必无法统一,出现分歧。

只因孔子有三千弟子,弟子再传弟子,在认知受限、不解真意下,又怎能统一呢?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有徒子徒孙都会以孔子曾说过的话为例证。

——既都以孔子曾说过的话为例证,那自然最正确的也是孔子,故不可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亚圣”出现了,他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针对时代挑战进行了系统性深化与创新,其思想既有传承又有展。

其重点是传承,更是创新展。

比如,孔子未明言人性本质,而孟子以“四端说”证明人性本善,为儒家修身、仁政提供了内在依据。

这一理论也成为了后世儒家伦理的基石。

再比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载:“养浩然之气”;《孟子·尽心上》所载:“存心养性”,这也为后期“心性论”埋下伏笔。

再则就是批判杨墨、构建形上体系“天人贯通”。

——战国时杨朱“为我”、墨家“兼爱”盛行,孟子斥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通过扞卫儒家伦理的差等之爱,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天命”转化为内在道德律,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使儒家从伦理哲学迈向宇宙论,为董仲舒“天人感应”奠定基础。

孟子的完善并非背离孔子,而是通过填补理论空白、强化逻辑、回应挑战,使儒家从道德箴言展为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路径的完整体系。

孟子能被后世称为“功不在禹下”,其功德绝不是几个列举,而是以更加完善的儒家体系,使人们明事理,促进社会展进步,成为精神主干。

确切地说,孟子没有活成孔子的影子,而是从孔子的影子中抽离出来,形成了更加形象、具体,且真正能实行的理论和政策。

——学者之病,不在不从师,而在不能破师。

这恰是齐麟给予沈安若的真正助力,齐麟没有手把手教沈安若什么,而是从日常接触上下手,使沈安若自悟。

两个人相处久了,必会受一方影响,这也是沈安若为何立誓成为顾英鸢,却反倒成了第二个齐麟的原因。

然而,她不清楚的是自己并未真正活成第二个齐麟,而是学会了齐麟的思考方式。

倘若,她真成了第二个齐麟就定知晓当下要如何做,因为她很清楚齐麟的行事风格,只需完全照搬即可。

可她犹豫了,她之所以会犹豫有一部分来源于她的不自信,更多得则是自认无法做到齐麟那般完美。

这也不难理解。

——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必然累积了性情、秉性、手段和智慧,若说沈安若能完全照搬也是绝不可能的,也正因她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才需要进一步深思出路。

在深思的过程中,恰是创新、完善,形成自我思想的关键条件。

“不我绝不能如齐麟般行事,齐麟做事是不需要理由的,正如他杀黄寿那般,只因一时情绪和想要立威就能当街杀掉黄寿,而我却不能直接杀掉素棠。”

“我无齐麟之势,更无齐麟的气魄,在这景都城内我也断无根基,所以,释放素棠是我唯一能做的,唯有让素棠重归大海,我才能再次迎来机会”

此刻,她已在低吟喃喃,似已结束了一场深思,亦豁然明朗了起来

喜欢厥木惟乔厥草夭请大家收藏:dududu厥木惟乔厥草夭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