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更远一些地方官员的奏章也开始马不停蹄地纷纷到来。
所有人言辞文笔的中心都为了那三个字,皇太女。
而反对立皇太女的人,也还是很多的。
至少,在一开始的这个时候,占到了一半以上。
即便他们对皇帝依旧忠诚、即便他们臣服于邺帝梁立烜的足下,但是他们还是有权力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
他们可以心悦诚服地接受邺帝的儿子的继续统治,但是无法承认一个皇太女的存在。
这些人说话的语气也是小心翼翼地,各种恭维皇帝的圣明和丰功伟绩,甚至他们也不敢随意中伤赵皇后是个妖后,连带着对赵皇后也要小心讨好奉承。
但是话题的中心,还是在期盼着赵皇后什么时候可以生个儿子出来,期待皇帝“倘得嫡子,名正言顺”。
但赵观柔并不想再生孩子,也更不想再要一个儿子。
即便这些官员们大多表现得足够谨慎和顺承,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还是不出意外地触怒了邺帝梁立烜。
而梁立烜在收到这些奏章之后,后来已经懒得费精神去一个个看了。
他只在这些奏章里面找关键词。
同意立皇太女的,分为一类;不同意立皇太女与态度中立暧昧的,分为另一类。
对前者表示嘉奖,并且让人记下他们的名字,来日或是有什么升迁的空缺,就可以优先想到他们。
对于后者,则是连朱批都懒得回复,直接命人杖责与罚俸,外加可以贬的就狠狠贬,可以直接把官帽撸掉的就直接撸掉。
毫不留情。
手段狠辣。
也亏得是他这样大权在握、手段铁血的坐朝之君才可以干得出来的事情。
他似乎是在极力安抚着观柔的忐忑情绪,告诉她,他会给她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世界,让她和女儿永远都不必害怕。
观柔也十分坦然地接受。
因为她在这一点倒是相信梁立烜的本事的。
等到梁立烜把该打杀的人打杀了去,等到她开始手握权力的时候,自然是轮到她和女儿唱白脸,开始表现自己的“宽容仁慈”,从以前被梁立烜贬斥的那几个人里挑选个把真正有真才实学的,把他们调任回来,重新委以重任,叫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
上位者用烂了的手段。
在外面的人炸开了锅的日子里,赵观柔竟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静。
她这些时日里在幽州扒拉扒拉了一番自己父母从前的族人,找到了两个她母亲杨拂樱的堂侄儿,同样姓杨的两个年轻读书人,还有一个她父亲赵偃的堂弟的儿子,以及赵偃一个堂妹的女儿。
这几个人她略略看了看,觉得还是经得起雕琢和重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