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逸霄歌曲 > 第632集 老匠人的跨屏研讨会(第2页)

第632集 老匠人的跨屏研讨会(第2页)

她的手指粗糙,指关节上有厚厚的茧,那是几十年编竹篾磨出来的。她把劈刀插进缝里,手腕轻轻一拧,竹子又裂开一截,再顺着裂缝往下撕,一根竹子就变成了好几片竹篾。她要把这些竹篾削薄,削得像纸一样软,才能编出圆润的竹篮。

削竹篾的时候,她想起昨天温如霜画的草图,卡通竹篮是圆形的,比她平时编的方形竹篮难编。平时编方形竹篮,竹篾都是直的,只要对齐角就行,可圆形竹篮的竹篾要弯着走,稍不注意就会断。她拿出一根削好的竹篾,试着弯了弯,竹篾“咔嗒”一声裂了个小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是太硬了。”她叹了口气,把裂了的竹篾放在一边,又拿起一根新的竹篾,用砂纸轻轻打磨竹篾的边缘,磨得光滑了,再放在温水里泡了泡。泡过的竹篾软了不少,她再试着弯,这次竹篾没裂,可弯的弧度还是不够圆,像个扁扁的月亮。

她坐在竹椅上,拿着泡软的竹篾,对着草图比划。草图里的竹篮底是正圆形的,她平时编圆形竹篮,都是用十二根竹篾当经线,再用竹篾当纬线绕着编,可卡通竹篮的底要大一点,才能放下更多东西,说不定要加两根经线。

她试着用十四根竹篾当经线,摆成放射状,再用纬线绕着编。第一圈还好,第二圈的时候,有几根经线歪了,竹篮底立刻变成了椭圆形。她把竹篾拆开,重新摆经线,这次她在每根经线的末端都压了一块小石头,固定住位置,再慢慢绕纬线。

绕到第五圈的时候,她的手指被竹篾划了一下,渗出血珠。她没在意,用嘴舔了舔,继续编。太阳升到头顶,院中的竹影变短,她终于编好了竹篮底,圆圆的,像个小月亮。她把竹篮底放在桌上,对着草图看了看,嘴角露出点笑——比她想象中好多了。

接下来要编竹篮的侧壁,这是最难的部分,因为要编出卡通龙的身子形状。她拿出泡软的竹篾,在竹篮底的边缘插了二十四根竹篾当经线,这些竹篾要比编底的竹篾粗一点,才能撑起侧壁。她先编了两圈平纹,让侧壁能立起来,然后开始编龙的身子。

她按照草图,在侧壁的一侧留出龙的位置,用稍软的竹篾编出弯曲的形状。编到龙的头部时,她要把竹篾弯成半圆,可竹篾总往回弹,她就用绳子把竹篾绑在竹椅上,固定住形状,等编好一圈再解开。编龙的鳞片时,她用了“斜纹编”的手法,让鳞片看起来层层叠叠,又不会太硬。

编到傍晚的时候,竹篮的侧壁编好了一半,龙的身子已经能看出大概的形状。她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腰酸背痛的,可看着桌上的竹篮,又觉得浑身是劲。她拿出手机,给李师傅了张竹篮的照片:“丫头,我把竹篮底和一半侧壁编好了,你看看龙的形状行不行。”

没过多久,李师傅就回了视频通话。屏幕里,李师傅拿着绣好的龙眼睛,红色的瞳孔,白色的眼白,圆圆的,像两颗玻璃珠。“阿婆,你编的龙身子太好看了!”李师傅的声音很兴奋,“我把龙眼睛绣好了,你看看大小合不合适,要是小了,我再绣大一点。”

竹阿婆把竹篮凑到屏幕前:“大小刚好!你绣的这眼睛,比我想象中还可爱,等我把竹篮编好,你就来绣。”

挂了电话,竹阿婆又拿起竹篾。院子里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竹篾在她手里翻飞,像一条条绿色的小蛇,慢慢编织出一个带着卡通龙的竹篮,也编织着老手艺的新希望。

四、绣线里的卡通色

李师傅要绣卡通龙,先得选绣线。她的绣房里有个老木柜,柜子里摆着几十种绣线,都是她攒了几十年的,有大红、明黄、墨绿,都是传统苏绣常用的颜色。可卡通龙要可爱,这些颜色太鲜艳,太“硬”,得选浅一点的颜色。

第二天一早,她就背着布包去了镇上的绣品店。镇上的绣品店是个小姑娘开的,店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绣线,还有很多卡通图案的绣布。“李奶奶,您来买绣线啊?”小姑娘笑着迎上来,“上次您买的浅粉色绣线,用完了吗?”

“这次不买粉色,”李师傅笑着说,“我要绣个卡通龙,你给我推荐点浅颜色的绣线。”

小姑娘眼睛一亮:“卡通龙啊!我这里有浅黄、浅橙、浅绿,还有带点闪的金线,绣龙的鳞片肯定好看。”她拿出几捆绣线,放在柜台上,“您看这浅黄,像小鸭子的绒毛,不刺眼;浅橙像橘子瓣,很活泼;浅绿像刚冒芽的竹子,很清新;金线细细的,绣在鳞片上,会亮晶晶的。”

李师傅拿起浅黄的绣线,放在手里摸了摸,软软的,颜色也正。“这浅黄不错,再给我拿浅橙和金线。”她又拿起浅橙的绣线,对着光看了看,“这颜色跟竹篮的原色也搭,不会太突兀。”

买好绣线,她又在店里买了一张卡通龙的绣图。绣图上的龙跟温如霜画的草图差不多,角是半圆的,眼睛圆圆的,身子弯弯曲曲的,鳞片是小小的圆形。“有了这绣图,我就知道该怎么绣了。”她把绣图小心地折好,放进布包里。

回到家,她立刻把绣架支起来,把竹阿婆编好的竹篮底放在绣架旁,又把绣图铺在桌上。她要先在竹篮的侧壁上画龙的轮廓,可竹篮是圆的,不好画,她就找了张薄纸,先在纸上画好龙的轮廓,再把纸贴在竹篮上,用铅笔轻轻描了一遍,这样竹篮上就有了龙的印记。

接下来开始绣龙的眼睛。她用浅黄的绣线打底,绣了一个圆圆的圈,再用红色的绣线绣瞳孔,瞳孔中间留了个小白点,像龙的眼睛在反光。绣完眼睛,她退后一步看了看,觉得眼睛有点小,又用浅黄的绣线在周围加了一圈,这下眼睛变得又大又圆,看起来很有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绣龙的身子时,她用了“盘金绣”的手法,把金线绕在浅黄的绣线上,慢慢绣出龙的轮廓。金线很细,一不小心就会断,她绣得很小心,手指捏着绣针,轻轻穿过竹篾的缝隙。绣到龙的角时,她用了“打籽绣”,把绣线绕在针上,再把针穿过竹篾,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圆疙瘩,这样龙的角看起来圆滚滚的,很可爱。

绣鳞片是最费功夫的,她用浅橙的绣线,一针一针绣出小小的圆形。每个鳞片都要绣得一样大,一样圆,不能歪。绣了一会儿,她的眼睛就酸了,她就放下绣针,揉了揉眼睛,再接着绣。她的孙女放学回来,跑到绣房里,看到竹篮上的卡通龙,立刻凑了过来:“奶奶,这龙好可爱啊!比我书上的龙还好看!”

李师傅笑了:“你喜欢就好,等奶奶绣完,就把这个竹篮送给你。”

“真的吗?”孙女高兴得跳起来,“那我每天都用它装我的文具!”

看着孙女开心的样子,李师傅觉得浑身都有了劲。她拿起绣针,继续绣鳞片。窗外的月光照进绣房,落在她的手上,也落在竹篮上,浅黄的龙身、浅橙的鳞片、亮晶晶的金线,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一条真的卡通龙趴在竹篮上,等着被唤醒。

五、刻刀下的圆弧度

张木匠要雕卡通龙把手,得先选木料。他的木雕坊里堆着很多原木,有松木、柏木、楠木,松木比较软,容易雕,适合做卡通把手。他选了一块一尺长的松木,这块松木没有结疤,纹理也顺,雕出来的把手会很光滑。

他先把松木锯成一个长方体,然后用刨子把表面刨平。刨子在松木上划过,出“沙沙”的声音,刨花卷着卷儿掉在地上,像一朵朵小小的云朵。刨平后,他拿出铅笔,在松木上画卡通龙把手的轮廓——龙的身子弯成弧形,头部在把手的顶端,尾巴在把手的末端,爪子刚好能搭在竹篮的边缘。

画好轮廓,他就开始用刻刀雕。他先用大刻刀把多余的木料去掉,雕出把手的大致形状。大刻刀很锋利,他握着刀把,手腕用力,慢慢往下刻,木屑纷纷扬扬地落在工作台上。雕到龙的头部时,他要把头部雕成圆形,可松木比较软,稍不注意就会雕坏。他屏住呼吸,一点一点地刻,把龙的眼睛、鼻子、嘴巴都雕出来——眼睛是圆圆的,鼻子是小小的三角形,嘴巴是一条弯弯的弧线,像在笑。

雕龙的身子时,他要把身子雕得粗一点,这样握着手感好。他用中刻刀把身子的轮廓修圆,再用小刻刀雕出龙身上的纹路。他没有雕传统龙身上的鳞片,而是雕了一些小小的圆圈,像龙身上的花纹,这样看起来更可爱。

雕到龙的爪子时,他遇到了麻烦。爪子要雕得小小的,还要能搭在竹篮的边缘,角度不好掌握。他雕了好几次,不是爪子太大,就是角度太陡,都不满意。他把木雕放在桌上,坐在椅子上抽烟,看着窗外的老槐树呆。

突然,他看到一只小猫趴在树枝上,爪子搭在树枝上,小小的,圆圆的,很可爱。他立刻站起来,拿起木雕,照着小猫爪子的样子雕。这次他先用小刻刀把爪子的轮廓刻出来,再用砂纸轻轻打磨,把边缘磨圆。雕好后,他把把手放在竹篮的边缘试了试,爪子刚好搭在篮沿上,不大不小,角度也刚好。

接下来要打磨把手。他用粗砂纸先把把手的表面打磨一遍,去掉刻刀的痕迹,再用细砂纸打磨,把表面磨得光滑如玉。打磨的时候,松木的香味飘满了木雕坊,那是一种淡淡的、清新的香味,让人心安。他一边打磨,一边用手摸着把手,感受着木头的温度和纹理,像在跟木头对话。

打磨好后,他要给把手上漆。他选了一种透明的清漆,这种漆不会盖住木头的原色,还能保护木头。他用刷子蘸了点清漆,轻轻地刷在把手上,刷得很均匀,没有一点刷痕。刷好漆后,他把把手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

第二天,把手干了,他把把手拿到竹篮旁,试着装在竹篮上。他在把手的两端钻了两个小孔,用竹钉把把手固定在竹篮的边缘。固定好后,他握着把手试了试,很结实,弧度也很舒服。他拿出手机,给竹阿婆和李师傅了张照片:“把手雕好了,你们看看行不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