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惊不已。
李蒙宏受贿的每一笔钱圣上都知道,而且是圣上让他这麽做。
如今国库空缺,,但却能解决问题。
“李蒙宏想升迁,就绝不会背叛我们,至于方家,他们不过是一块送上嘴的肥肉。”杨继宗将这些剖析给赵小福,让他知晓官场中的弯弯绕绕。
赵小福坐在马背上认真思索後道:“学生受教了。”
“你今日入城,将房县县志给林振宇和胡世杰,得到这些信息做的很好。”杨继宗不吝夸赞道。
赵小福稍稍松了一口气。
一人回到家中正值晌午,杨继宗和赵小福约定好明日出发的时辰,就进了家门。
“你回来啦,我又炸了些酥肉,你快去洗洗手过来尝尝。”沈瑶听到马蹄声就从厨房走了出来,手里举着锅铲冲杨继宗笑。
杨继宗在屋檐下净了手,进到厨房後,站在沈瑶身侧,从怀里摸出一物送到她眼前。
“呀,你怎麽买了这个?”沈瑶看着面前的一对银茉莉耳饰很是有些意外。
她经常下地干农活,都不怎麽戴首饰,头上就用一根发带绑着,再无其它。
“阿瑶,喜欢吗?”
“喜欢,你替我戴上。”沈瑶昂着头将耳朵侧到他眼前。
杨继宗低头将她耳洞上的草梗拔出,换上了银茉莉。
沈瑶摸了摸有些份量的耳垂,“好看麽?”
“好看。”银茉莉很小,泛着微弱的光芒,可眼前人却如获至宝。
杨继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沈瑶将炸好的酥肉装入簸箕里,递给杨继宗手上,让他端出去吃。
杨继宗并没有出去,而是和她一起在厨房做午食。
吃过晌午饭後,杨继宗就跟着沈瑶一块去了学堂,利用剩下的时间抽查学生们的课业。
翌日。
杨继宗和赵小福背着大包小包骑着马同家人告别。
去往门古寺村的途中一人改了方向,绕了些远路,这才平安抵达。
将当月的月俸和包袱交给李信和刘闯後,接下来的日子里,四人继续教佃农们种冬麦。
冬日的第一场雪下下来时,各村地里的麦苗已经长了一寸高。
沈瑶的占城稻在冬日来临前收获颇丰。
田宝来每每进出库房,看着那堆放在角落里的三石稻米,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几个月,无论是家里还是村里那都是好事不断。
两村的良田都种上了冬麦,乡亲们按照沈瑶的法子,日日悉心伺候,这麦苗比往年更加壮实。
只要来年没有天灾人祸,好好伺弄,必然会丰收。
这段时间里,两村百姓那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蚕室,兔舍,豆腐坊扩张,又招了许多工人。
沈瑶当初让他们开辟荒地种的花生,毛豆等作物在冬日来临前真正是赚了不少银钱。
大夥有了钱,便在田宝来的号召下,又买了荒地,而这荒地都是挨着堰河附近,方便日後改水田种占城稻。
两村的孩子们更是争气,早也读书,晚也读书,各个都是比着学,哪怕下着鹅毛大雪,孩子们都会坚持去沈家学堂。
每个月月底的考试,竟没有一个学生被淘汰,看着孩子们如此发奋读书,他们的爹娘干活就越发有干劲。
家里盖了新房,这个冬日沈瑶再没有受冻。
书房里放了取暖的炭盆,沈瑶坐在书案前正在盘账。
杨文英搓着手从外面进来时,就听见沈瑶将账本翻的哗哗作响,“阿瑶,今年咱们要不要给工人们发年礼?”
若是发的话,东西该准备起来了。
沈瑶一边在草稿纸上算账一边回话:“发吧,今年多亏大家齐心协力的帮衬,咱才挣这些钱,以後年礼节礼都必须得发。”
杨文英喝着热茶挨着炭盆坐了一会身子便暖和起来,解下兔毛围脖道:“你先别算了,先同我说说,咱们这年礼都备些啥?”
沈瑶放下手中笔墨,略一思忖:“不如一人五斤猪肉,一只鸡,再给每人包个红包?大夥想买啥就买啥,你觉得呢?”
“可以,那我和郑家大郎去说,让他到时候提前在城里订好年猪和鸡,咱们自家养的猪和鸡都还太小呢!”
沈瑶听她这话突然想起家里那些肥硕的走地鸡和猪圈里的两头猪,忍不住揶揄:“文英,怕是你舍不得吧。”
杨文英凑到她身边,从她面前的盘子里拿出一颗大红枣就往嘴里送,也不怕她笑:“它们都是我含辛茹苦养大的,要吃也是咱自家人吃,给别人吃我舍不得,现在我们不是有钱了嘛,这些年礼难道还买不起?”
沈瑶看着账册上的那一串数字,和杨文英相视一笑。
她们现在确实都有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