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喃喃果笔趣阁 > 110120(第11页)

110120(第11页)

如果文章停笔到此处就发表,一定会招致骂声一片:你堂堂太子高居庙堂,光有空同情北地居民,却对大宋百姓的哭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扶苏又写道:而造成一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当然是昏庸无道的辽国君主和贵族。他们受着北地汉人血汗的供养,只是表面上把他们视作国民。真正危亡之际则露出了真实的面孔。所以说,汉人还是该回到中原王朝的治下最好。

这样看立场就没有问题了吧?批判辽国之昏庸无道,属于战争前动员的正常范畴。呼吁北地十六州早日归宋更是如此。

但这样一来,这文章就是可写可不写,谁写都可以的了。所以,扶苏在最后总结全文的时候写道:百姓就是百姓,十六州的和大宋的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是同样有美好生活愿景的人。今日是辽国民,他日是宋朝人也未可知。

因为凡是失德无道的君主,百姓们就应该恶狠狠地抛弃他,去选择有德有能的君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谁也不能阻止百姓奔向自己的美好生活。官员也是,皇帝亦是。

这堂而皇之的“造反有理”“革自己命”的荒唐文章,即使北宋朝一贯优待文人士子、思想宽松,不兴什么文字狱,但写它出来的作者也一辈子离受重用很远了。

……但写他的人偏偏是本朝太子!

他想做什么?

让百姓造反大宋的江山?

王安石手中捏着墨迹未干的文章、两撇胡须微微颤动、面色复杂难言:“您就不怕百姓读了之后,民心躁动,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酿成大祸吗?”

扶苏满脸都写着无辜:“但是,我不觉得民心会因此躁动啊。”

这几年大宋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棉花土豆的推广极大程度减少了饿死、冻毙的人数。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准迈上了一个台阶。百姓不种土豆、不弹棉花,是吃饱了没事干,才会去跟人搞造反?

王安石揉了揉眉心:“……”

无法反驳。

朝廷近几年的实绩,每个有心之人都会看在眼里。

“但是……”

他刚想说“那以后大宋出了昏君呢”,又忽然刹车住了嘴。这话未免有诅咒的嫌疑,由臣子说出口并不合适。

但话又说回来了,太子殿下,难道你不是本朝太子吗?难道大宋不是殿下你的国祚吗?你这么洒脱、这么松弛是为什么啊?

搞得他登也不是,不登也不是。

王安石的脸色忽明忽暗,惹得扶苏的一颗心也高高悬起:“怎么回事,是登不了吗?可咱们《求知报》应该没这么敏感肌吧……”

“不,可以刊上去,刚好这一期有一个空位。”王安石似乎想到了什么,抹了把脸:“我先命人排版去了。”

他拿着文章匆匆而去。

事情太过顺利,有些不可思议。扶苏盯着他离去的背影,总觉得这当中有什么猫腻。算了,不管了,能登上就好。

过了两日,报应,哦不,司马光来了。

这位被扶苏委以重任,从台谏调到审查系统担任长官,前途无量的人,对一手提拔了他的贵人气势汹汹、毫不留情面地批驳:“太子殿下,您缘何要这般写大逆不道的文章呢?”

扶苏:“……”

他一下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好你个王安石,难怪当初什么都不说,肯定是猜到宿敌一定会看不过眼卡我一下。是在这儿等着我呢!——

作者有话说:[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七夕快乐,评论区发红包~

第118章第118章司马光在辩论中败下阵……

司马光,也是扶苏的老熟人了。

两辈子意义上的熟人。

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讲理。所以在御史台和谏院集体下场弹劾“赵宗肃”的时候保持清醒、袖手旁观。后来被扶苏看重,步步高升。

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讲理了,就算对面是官家,他看不爽人家“苛待”成王殿下,就敢上奏本弹劾,一点儿不留面子。

这次也一样。

司马光后来才从官家的暗示中得知,自己能升任审核机关的一把手,是几年前成王殿下的手笔。按照常理来说,他多少会给提拔的恩人一个面子。

但他硬是杀到恩人本人面前质问:“太子殿下,您缘何要这般写大逆不道的文章呢?”

扶苏试图挣扎一下:“我觉得,人有的时候可以不要那么迂腐嘛。”

官场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偶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好么?

司马光丝毫不肯接招:“臣今年不足三十,年轻力壮,远远没到眼拙的年龄。”

他甚至用手指着文章上的几句话:“而况您这几句话写得实在招眼。臣纵使老迈,亦难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好吧,用旧情游说失败了。

扶苏不是个喜欢用情分要挟人的,但他更不喜欢与人争辩。何况对方辩手还是如磐石般坚硬的司马光。但眼下这个架势,恐怕除了把他驳倒,再没有别的办法刊登文章了。

他勉强坐正身子,准备打一场硬仗。一边偏过头去看刺伤司马光双眼的句子。咦,怎么会是是百姓有权选择自己的君主和官员这一句呢。

扶苏面带疑惑地抬头:“……这有什么问题吗?《孟子》不就是这么写的吗?”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第一世修习过的儒学和宋朝显学的儒学区别甚大。但连《孟子》都成政治不正确了吗?不会吧?

司马光明显地被噎了下:“孟轲只云及‘民贵君轻’,何时说过‘造反有理’?”

扶苏:“可他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而且,我又没说咱们大宋,说的是辽帝和云州百姓呀。有那种皇帝和太子,十六州的民心躁动,很正常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