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喃喃果笔趣阁 > 110120(第10页)

110120(第10页)

他之前冲动的想法被浇了盆凉水,还不得不承认,王安石说得有道理。

“那……”

王安石自顾自把话头接了过去:“那不如写一篇文章如何?便以这三头牛为引子。汴京的百姓们瞧见您记挂着他们,说不得比吃到您亲手分的牛肉还开心呢。”

扶苏的脸有点红:“是,是这样吗?”

王安石信誓旦旦:“当然了。”

“……不对。”扶苏突然说:“百姓们从不强求我写什么文章的。倒是你们,一个二个的都催得紧。所以不是百姓们高兴,是你们想看,是也不是?”

扶苏一把揪住王安石的狐狸尾巴:“说吧,是谁让你诱惑我的?”

差一点就被套路上,中计了。可恶。

王安石老实交代:“是范相公、富相公。”

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微臣亦真心想看。您的文章许久不曾问世,大家都想一睹三元的风姿才华。”

所以啊,别执着你那科普小短文了,写篇正儿八经的给大家开开眼界吧。

王安石诚挚无比,反把吃软不吃硬的扶苏架住了。扶苏看着他诚恳的眸子,说不出拒绝的话。

“好吧。”扶苏说:“那我就写一篇吧。但绝对和牛什么的无关!你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

结合北方传来的线报内容,扶苏已经知道,他该写什么了——

作者有话说:坐了一天车赶出来的一章……燃尽了……[裂开]

第117章第117章咱们《求知报》没这么……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的《卖炭翁》诉说了贫贱百姓维持生计的遭遇的种种艰辛。贩卖的是取暖的木炭,自己却连保暖也难以做到。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市又能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一整车木炭,剥削得底层人民生活难以为继。

那么,本朝在推广棉花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汴京人民可以自种自织、军队的棉袄可以配给。

但弹棉花、织衣裳的工人们,他们会否在终日劳作之后,连买一件棉衣的余裕也无?

当扶苏把这个问题当着仁宗和几位相公的面提出来后,垂拱殿陷入了沉默。

答案当然是:会的。

资源匮乏、官府盘剥、商人逐利。落在百姓手中的剩余价值少之又少,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是每个封建王朝的通病,不因哪位仁君、哪个能臣的意志为转移。“卖炭翁”始终存在着,只有数目多或少的区别。

正因答案过于残忍,与范仲淹等人的治世愿景相违背,所以才无人敢言。蔓延的沉默之中,唯有官家一脸淡然地问道:“那么,肃儿,你是如何想的呢?”

每当肃儿提出严峻问题时,他总会准备好相应答案,从没有把难题抛给众人,自己当甩手掌柜的时候。所以,官家相信,关于棉花如何惠及百姓的问题,肃儿的心中早已有了对策。

扶苏说:“凡是织棉衣的人,都该有自己的棉衣穿,这就是我的善恶观。”

他玩儿了个后世人才知道的梗,但是在座的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点头,然后屏息凝神地期待着他有什么高论。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建议零售价?”

这又是个后世的玩意儿。但今人和古人只有认知不同,但智商上的区别。像富弼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殿下的意思是说,棉衣亦如盐铁一般,官营售卖?”

他说完之后皱了皱眉:“如此一来,恐怕江南的商贾豪富们不能善了。”除非把他们都收编成皇商,但那是不可能的。

“才不是呢。盐铁官营是为了与民争利,咱们不干那种事。棉衣也不用官营呀,就让织户自行售卖。但是官府要出台个规定,前三个月的价格不得高于某个标准,三个月后再容业内自行定价、丰俭由人。”

“当然,这个指导价不能过高,得维持在让织户刚好有薄利可赚、让百姓觉得自己现在不买就亏了的状态。等到三个月之后,该买的人都买完了,剩下的人要把棉衣怎么弄出花来,都随他们去。”

富弼又问:“那倘若当地的官府阳奉阴违,偷偷改高价格,截留在自己手中呢?”

范仲淹却笑道:“彦国,你确是着相了。今时不同往日,咱们不是有了报纸吗?把价格登上去,底下的人还如何弄虚作假?太子殿下刚好还是主编呢,可以给我们行个方便之门。”

扶苏刚说完“对”,又觉得哪里不对:“师父,怎么你也学苏小郎一样打趣我!”

范仲淹朗声大笑。

包括富弼、仁宗在内的其他人则在思考另一件事:只肖把政令登载在《求知报》上就能四通八达,让别有用心之人毫无欺上瞒下的余裕。难道说,肃儿成王殿下广办报纸,就是为了今天?

他们看扶苏的眼神又敬畏了一点。

扶苏对此毫不知情。

随后,调价的政令依照扶苏的想法推行了到了全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的好处得以体现:君主说一不二,不用向任何人解释政策的由来。江南商贾们惊觉自己种棉花吃亏(其实只是不如预计种赚得多)。但那又如何?他们只能受着。不满也只能受着。

而靠着“建议零售价”、报纸登载、和棉花产量的连年扩大,保暖的棉衣渐渐落入每个大宋寻常百姓手中,保有量一度接近百分之百。也许一家人春秋的衣服尤有缺乏,但都不会缺过冬的棉衣穿——那个价格,谁不买谁是傻子!

这正是扶苏敢于向云州偷偷运送棉衣作为救济物的底气。

他是心怀百姓,但也不是圣人。做不出自家人还没衣服穿,就大方接济外人的事。所以,当看到皇城司传来线报称:若非宋军接济,寻常的贫苦人家甚至一家人只有一件衣服可穿,谁出门谁就穿上,其余人衣不蔽体呆在室内。

扶苏不禁感慨万千。

他是从封建时代穿到现代的,现代很多影视剧关于古代的描述都过于美化:一家人都有齐整衣服穿、会扔鸡蛋和烂菜叶给路上的囚犯、过年能吃上四个菜……这个生活条件放到古代,怎么也得是个地主。而且是手中土地不少的地主。

然而实情如何呢?

扶苏于是提笔就写道:云州的百姓日常衣不蔽体、面露菜色。每逢白灾的时候,不仅自己遭灾受厄,辛苦收获的粮食也要上贡,以供养辽国的贵族大人们。我从北边的朋友们听闻此事,未免不令人心中戚戚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