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喃喃果笔趣阁 > 110120(第5页)

110120(第5页)

范仲淹早在大殿上就意识到,事情或许并非如他所料一般。只是他在外听见父子二人对话,实在没想到,这是场天大的乌龙。从君主、到殿下无一人意欲揭露身份。完全是他自作多情。

他的额头少见地划过一滴汗。就算当年被保守派群起攻之时,也不曾这么窘迫过。

“呃,是老臣闹了场乌龙……”

他当然不好意思继续自称“师父”了。

扶苏听着范仲淹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当听到他以为“官家的闭眼装昏迷是讯号”时,更是眉毛扭成一团,露出了似哭似笑的神情:“什么讯号?阿爹他只是困了,想假寐一会儿而已!”

范仲淹的头低得更狠了。

仁宗在一旁谆谆劝说:“你师父也是一片好意,为你考虑。肃儿你莫要再怪他了。”

“是因为师父他帮了阿爹的忙吧!别以为我不知道!”扶苏说道。

仁宗被说中了心思,只好讪笑起来。一边拍了拍扶苏的肩膀,替他平顺心气。

扶苏没拒绝。

待他的的心情平静下来后,诡异地没有什么生气的情绪。太戏剧化的乌龙情节,想想就觉得好笑,把他的恼火都冲淡了。

再说了,该怪谁?怪范仲淹?还是眼里过度迪化的自己?

但扮猪吃老虎的戏码告一段落,扶苏又难免觉得寂寞无聊。他以后不再是人微言轻的五品官、庙堂上的自由基,想做什么都没有顾忌、反正有官家给他兜底。

以后,就要以成王、乃至储君的政治面貌出现在人前,一举一动都要被人盯着,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就等着吃弹劾吧。

“唉……”扶苏又幽幽叹了声:“本来我还打算一直做到正一品官的。什么枢密使啊、仪同三司啊都加到我身上,说不定还能解决一下大宋的冗官问题呢。”

听起来是戏言,但他其实真的想过。

听起来多威风啊。

官家在听到“冗官”二字时眼皮一跳。肃儿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几个字就能针砭时弊。一眼点出他最发愁的问题之一。

但给出的解决方法嘛……他轻笑着摇了摇头:“官衔再多,你也只有区区一人。难道能把所有的冗官位置都给站了不成?”

“不能。”这句话不是扶苏说的,而是范仲淹。他忽然出声,声音沉凝:“殿下一人当然不能,但幽云十六州可以。”

扶苏、官家齐齐一愣。

“你是说……”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范仲淹未竟之语:所谓冗官,就是领着俸禄,但没实职、无事可干的官员。大宋境内没地方安置他们,但十六州打下来后遍地都是空缺啊。把多余的人手安排过去做事,冗余不就缓解了吗?

扶苏垂下眼来:“也不是所有冗官都有德有才,到时候还得再筛一遍。稳妥起见,也得用上原本的官员。他们也是南人。”

南人,即汉人。是辽国特有的称呼。

范仲淹:“殿下说得有在理。”

旋即,他又话锋一转:“所以说,殿下身份揭露未必是件坏事。至少收复幽云十六州大业,可图之矣。”

扶苏乍然抬头:“你是说……”

他发现范仲淹说得是对的。对幽云十六州最有计划的人是他。而他恢复了成王的身份,意味着拥有了合法的权柄,足以调动朝堂上的各种力量。就连最后一环——也是他和范仲淹最担心的粮食问题,也被土豆的出现弥补。

扶苏突然意识到了:收复故土的大业,没有哪一刻比现在更加近在眼前——

作者有话说:下一章开启时间大法[让我康康]

第114章第114章现在是太子殿下了。

庆历九……哦不,宣朔元年。

新年号是由皇太子赵肃在东宫册立仪式上提议的。官家龙颜大悦,当场命礼部尚书宋祁记录在册。

“宣”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中“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意思是昭彰德化、布扬威仪。“朔”出自《尚书·尧典》中“申命和叔,宅朔方”一句,代指北方。

这一个年号,足征大宋朝廷遥望西北,收复故土的熊熊野心。

赵宗实腋下夹着一卷《求知报》,心中反复默念着新年号及其寓意,以免一会儿在禁军学生的面前闹了笑话。去岁,国子监和太学在东宫的提议之下扩招,平民百姓、宗室子弟都能入学就读,他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入学考,未曾料到竟然高分飘过。

当时,忙得不可开交的太子殿下听闻此事,还特地到濮王府上给他道喜。两人说话时,又传授了许多国子监的生活经验:哪个博士心软好说话、哪个窗口的饭菜可口、附近夜市哪个摊位最有人气……还特地把自己当初住过、后来被封存的宿舍分给他住。

赵宗实的心中无比感激。

他和太子殿下——当时还是三岁的成王殿下——只有短短两个月的同窗之谊。更遑论此前,他被官家收为养子寄养在宫中,一度成为太子的候选人。但太子一点都不忌讳那段往事,还把他们浅浅的情谊挂在身上,赵宗实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

太子殿下听说后是这样说的。

“嗯?感激我吗?那就快点儿出师来给我帮忙啊,我手上好多事找不到人去做呢!”

赵宗实默默在心中记下了。

入学国子监后,赵宗实因那间特殊的宿舍,从没被人找过麻烦。又因为入学时分数高,被博士们极为看重。他的日子堪称如鱼得水。甚至于国子监学子们的义务劳动——去禁军大营讲学开智的事宜,也分到了赵宗实的头上。

据说,这是太子殿下拜托给梅博士的任务。最开始,因为禁军士兵的素质桀骜难驯、参差不齐,一度气哭过好几个前往支援的学子,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

这件事传到太子殿下的耳朵里,他亲自去了禁军大营一趟,拿着报纸巡回讲学了三个月,把禁军士兵收拾得服服帖帖。再看到他们国子监的学生,态度温驯了、也不出言嘲讽了,学习的兴致无比高涨。渐渐的,又成了国子监人人争抢的好差事。

除了因为它沾了“太子殿下”四字的光外,更因为一句传言:据说去禁军大营时,有机会偶遇到太子殿下本人。

赵宗肃对这个传言是不屑一顾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