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这位有着两条长长白眉的高僧,接受了这个安排。
白马寺还又搞了个煞有其事的众僧推举,
结果当然是慧隐被推选为住持侯选人,然后李逸这位观风俗使,身为皇帝钦差,又是朝廷三公、宰相,
便行使特权,
接受了白马寺僧的推举,同意了慧隐成为清规后的方丈。
“五百道僧牒,本来一道需纳钱三万,现在全部予以免除。”
三万钱一张度牒,五百张,那可是一万五千贯。
只是白马寺上下却没谁因此高兴,
毕竟羊毛还出在羊身上,何况三万钱一张度牒也有些贵。
白马寺现在僧人两千余,李逸却只给五百张僧牒,多的都要强制还俗,或是回到原来的寺中。
可没有度牒,回到原来的寺庙,也面临着还俗。甚至不少僧人原来的寺庙,早就毁于战火,也无寺可回了。
可现在度牒就五百道,
谁能拿,谁不能拿,
李逸认为公平起见,应当让他们考试。
“我看也无须考其它的,就考四十二章经,贴经、墨义,还要诵经、释义,择优录取五百人。”
二百比丘,就是年龄二十岁以上的留二百僧,
三百沙弥,留三百个二十岁以下的僧人。
如果李逸不把白马寺的钱粮收走,转入由朝廷代管的无尽藏中,三万钱一道度牒,白马寺是花的起钱买这两千道度牒的。
六万余贯钱,对白马寺来说,不算太多。
但李逸是既要拿走白马寺的大部份钱帛,还说存入无尽藏,这个无尽藏由朝廷和十大德等一起监管,存进去的钱帛,主要就用于修葺寺庙、佛像,救助孤贫等,专款专用。
可对白马寺来说,
这钱帛收走了,朝廷再怎么用,那也不再是属于他们的钱帛了。
慧达着急的望向慧隐,
但慧隐却面无波澜,急的慧达都顾不得高僧大德形象,开始对着慧隐挤眉弄眼。
他不希望朝廷管的太宽,
不希望白马寺一退再退。
可最终,
慧隐方丈不知是没注意到他的眼色,还是早已决定,仍还是同意了李逸的提议。
于是乎,
白马寺两千余僧,当即就开始考试,
就考四十二章经,
先背诵,要是不能熟练背诵,那第一关就淘汰,哪来哪去,或者直接还俗。
第二关,口释经义,继续淘汰不合格者。
最终是笔试,贴经、墨义,仍还是考四十二章经,这一关,若是不会写字的,也直接淘汰。
最终,留下二百比丘三百沙弥。
李逸全程旁观,
主持考试的是寺中的一众高僧们。
李逸不管他们怎么考,
但他只拿出了五百张空白度牒,
这些度牒来之前已经盖好了印章,特意为白马寺准备的。
一张不多,一张不少,正好五百张,因此这五百个名额,是包括了方丈慧隐在内的。
考试间隙,
慧隐去更衣,
慧达、慧始赶紧跟着过去。
一离开李逸,两人便都迫不及待的劝说慧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