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老君山的积雪渐渐消融,“道之祖庭”终于迎来了落成大典。清晨的阳光洒在孔雀蓝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光,钟鼓楼的钟鼓之声响彻山谷,玄机子道长身着紫色道袍,带领十位道士在三清圣殿前诵经,村民们捧着香火,虔诚地跪在殿前,祈求祖庭庇佑。叶青云站在山门旁,看着眼前庄重的景象,心里却藏着一份期待——他希望这座凝聚着吴家村心血的祖庭,能吸引天下信徒前来朝觐,既传播道家文化,也为吴家村带来新的生机。
“叶大哥,祖庭建成了,咱们是不是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耶律娟捧着刚从药圃采摘的灵芝,走到叶青云身边,“我之前在西域见过,有名的寺庙都会派人去周边城镇宣扬,吸引信徒前来游访,咱们也可以试试。”
叶青云点点头,这正是他心中所想。他早已让袁七带着十名青壮,分赴周边府城、县城,张贴“道之祖庭落成”的告示,还让翠花在悦来楼向权贵、富商宣扬祖庭的“仙韵”,邀请他们前来朝觐。“我还让段有鹏联系西域商队,让他们在贸易时顺便提及祖庭,吸引西域的信徒前来。”叶青云望着远处的山路,“要是能有更多人来朝觐,不仅能让道家文化传得更远,还能让他们尝尝咱们的水泥砖、‘凝月晶’,说不定还能带动村里的生意。”
接下来的半个月,叶青云每天都会站在山门前,期待着外来朝觐者的身影。可日子一天天过去,除了偶尔有几个县城的商人、村民前来祭拜,几乎没有外地信徒赶来。袁七从周边府城回来后,带来的消息更是让叶青云心头一沉:“主上,咱们贴的告示虽然有人看,但大多人只是好奇,没人愿意专程来朝觐。我打听了一下,好多人都说‘家里连饭都快吃不饱了,哪有闲钱去山里拜神仙’。”
叶青云皱起眉头,他知道大夏朝近年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却没想到人均收入低到连朝觐的心思都没有。可他不甘心,又让段有鹏去调查交通情况——吴家村位于山区,通往县城的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外地信徒想要来此,不仅要花费数日路程,还要忍受颠簸之苦。
“主上,我去青州府打听了,从青州府到吴家村,要走五天山路,路上只有两个简陋的驿站,还经常有强盗出没。”段有鹏风尘仆仆地赶回,脸上满是疲惫,“有个青州府的商人说,他本来想带家人来朝觐,可一听说路这么难走,还得自带干粮、盘缠,就打消了念头。”
叶青云沉默了,他穿越前曾见过无数繁华的旅游区,却忘了如今是大夏朝——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充足的财富,所谓的“朝觐”“游访”,对普通百姓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他走到神道旁,看着两侧的道家仙人雕像,指尖划过水泥砖砌筑的矮墙,心里满是无奈。
“叶大哥,是不是咱们的法子不对?”耶律娟看着叶青云低落的模样,轻声安慰,“要不咱们先从周边村落开始,让村民们带动身边的人来朝觐?比如村里有人家办喜事、孩子满月,邀请邻村的人来祖庭祈福,慢慢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叶青云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他立刻让李村长召集村民,提议“凡吴家村村民家中有喜事、寿宴,可在祖庭的无为堂举办,邀请亲友前来,祖庭免费提供香火、茶水”。村民们纷纷赞同,没过几天,村里王二妮的儿子满月,就按照提议,在无为堂摆了五桌宴席,邀请了邻村的十几户人家前来。
邻村的村民第一次走进祖庭,看着宏伟的三清圣殿、透亮的“凝月晶”装饰、整齐的水泥砖墙体,都惊叹不已。“这祖庭也太气派了!比县城的寺庙还好看!”一个老人摸着三清桥的汉白玉色水泥栏杆,忍不住感叹,“要是路好走些,俺肯定常来祭拜。”
可即便如此,外来朝觐者的数量依旧寥寥。叶青云又让玄机子道长每月初一、十五举办“道家讲经会”,免费为村民、外来者讲解《道德经》,还提供药圃的草药为百姓治病。初一那天,来了二十多个邻村村民,玄机子道长在无为堂讲“上善若水”,村民们听得入迷,可当叶青云问他们“是否愿意介绍亲友来朝觐”时,一个中年汉子叹了口气:“道长讲得好,祖庭也灵,可俺们村好多人都要靠种地、砍柴糊口,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时间来啊?就算有时间,去县城买些粮食都要走半天,来这里更是难。”
叶青云终于明白,阻碍朝觐者前来的,不仅是人均收入低,还有交通不便带来的“时间成本”。大夏朝的百姓大多靠体力谋生,一天不干活就可能断了生计,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花费在往返祖庭的路上;而那些有闲钱、闲时间的权贵、富商,又嫌弃山路难行,不愿屈尊前来。
“叶大哥,要不咱们先修条好走的路?”耶律娟看着泥泞的山路,“用水泥铺路,又平整又耐用,要是能把从县城到祖庭的路修通,肯定能方便不少人来朝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叶青云摇摇头,修水泥路需要大量水泥、人力,吴家村目前的水泥主要供应朝廷和耶律部落的大辽城,根本没有多余的产能;而且修路需要耗费数月时间,短期内难以见效。“咱们得先解决‘没钱’‘没路’的核心问题。”叶青云坐在百草亭的石凳上,看着药圃里的草药,“一方面,咱们继续扩大‘凝月晶’、水泥的生意,赚更多的钱,以后有能力修路;另一方面,咱们先吸引周边府城、县城的权贵、富商,他们有马车、有随从,不怕路难走,只要他们来了,就能带动其他人前来。”
他立刻让翠花在悦来楼举办“祖庭朝觐宴”,邀请县城、青州府的权贵、富商参加,席间不仅展示祖庭的画像,还赠送用“凝月晶”制作的小摆件,邀请他们下月初一前来祖庭参加“祈福大典”,承诺“凡前来朝觐者,祖庭免费提供食宿、香火”。
初一那天,果然有五位县城的富商、两位青州府的权贵带着随从赶来。叶青云亲自在山门前迎接,带着他们参观三清圣殿、老君阁,玄机子道长为他们诵经祈福,还赠送了药圃的灵芝。“叶领,这祖庭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那老君阁,站在上面能看到整个山谷,真是仙境啊!”青州府的刘富商站在老君阁的观景台上,赞叹不已。
“刘老爷要是喜欢,以后可以常来。”叶青云笑着说,“咱们正在计划改进周边的驿站,以后您再来,路上也能舒服些。”
可即便如此,权贵、富商的朝觐也只是偶尔为之,大多人只是来了一次,就因为“路远”“耗时”不再前来。叶青云站在山门前,望着空荡荡的神道,心里虽有失落,却也明白——大夏朝的朝觐之路,注定漫长。
“叶施主,不必强求。”玄机子道长走到叶青云身边,手里拿着一卷《道德经》,“道家讲究‘顺势而为’,如今百姓困苦、交通不便,强求朝觐者前来,反而违背了道法。咱们只需守着祖庭,为周边百姓祈福、治病,待日后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自然会有人前来。”
叶青云接过《道德经》,指尖划过“道法自然”四个字,心里渐渐平静下来。他看着眼前的祖庭,看着忙碌的村民,忽然明白——祖庭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天下信徒,更在于守护吴家村的安宁,传承道家的智慧。就算没有太多外来朝觐者,只要祖庭能为村民带来心灵的慰藉,能让道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就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
“道长说得对,是我太急于求成了。”叶青云笑了笑,“咱们先把祖庭打理好,把村里的日子过好,等以后大夏朝太平了,路修好了,自然会有更多人来朝觐。”
当天下午,叶青云让人在祖庭的山门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道法自然,静待知音”八个字。他不再执着于吸引朝觐者,而是将精力放回吴家村的展——继续扩大水泥砖、“凝月晶”的生产,完善村里的学校、医馆,协助耶律部落建设大辽城。
夕阳落在石碑上,金色的光与“道之祖庭”的匾额交相辉映。叶青云知道,朝觐者稀少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吴家村坚持展,只要祖庭坚守道家初心,终有一天,天下信徒会跨越山川,前来这片山谷,感受道家的仙韵,见证吴家村的繁荣。而这一天,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喜欢一不留神就穿越请大家收藏:dududu一不留神就穿越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