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之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他心中清楚,眼下并无可用之将。
朱由校见状闭目沉声:
“太祖皇帝以弓马夺天下,驱逐胡虏,创立大明。成祖皇帝更是亲征漠北,开永乐盛世。朕愿效法二祖,再塑大明辉煌,何错之有?”
“北征之令已下,朕将于十日后誓师出征,此后再无异议,此事就此作罢。”
语毕,支持皇帝的一众臣子齐齐跪地高呼“万岁”。
王浩之则痛心疾,知事已不可为。
正欲再谏,已被锦衣卫带出殿外。朱由校虽未治其罪,却也厌其聒噪。众人被拖走时仍在高呼:
“陛下,忠言逆耳,请陛下三思!”
朝堂之中,支持与反对之势泾渭分明。忠于皇权者虽未过半,但在朱由校眼中,已然足够。
因帝党官员多居要职,掌控朝政实权,此乃朱由校敢于亲征之底气。
“朕将于十日后率军出征,户部粮草军饷可曾备齐?”
户部尚书程国祥上前回禀:
“回陛下,军饷二十万两已备妥,唯十万石粮草尚需三日方可齐备。”
朱由校又望向王在晋:
“兵部调兵批文可曾下?”
“回陛下,兵部文书已于两日前全部出。”
朱由校虽是皇帝,但手中并无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力。若想集结兵马,必须有正式批文,只有羽林军是个例外。
大明重文轻武,地方将领若无兵部文书,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特别是边关将领,凡有动作,都需兵部点头。否则,一个弹劾奏本就能断送前程,甚至搭上性命。
除非皇帝威望极高,可以直接下令,跳过兵部流程。可若没这个威望,就必须按规矩办事。
这种威望,在大明历史上,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无人具备。即便是朱棣,也只是让兵部妥协,也无法完全绕开兵部直接掌控军队。
这种情况极为不利,以文官驾驭武将,与宋朝有何不同?可惜,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想要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比登天还难。
“今天就把留守大臣的名单一并公布。”
“王伴伴,宣旨。”
王朝辅上前三步,朗声说道:
“皇帝陛下圣旨,百官接旨!”
文武百官齐齐跪下,静候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阁辅王象乾、次辅徐光启为执政大臣,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六部尚书协助之。”
“英国公张维贤为京师守备大臣,统领羽林军及二十一卫亲军,镇守京畿,负责一切军事事务。”
“内阁辅臣王在晋、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吏部右侍郎陈奇瑜为随驾大臣。”
“另设总理衙门,总理大臣由元辅王象乾、次辅徐光启、户部尚书程国祥、英国公张维贤担任,负责处理一切军政事务,文武百官所有奏章皆呈报总理衙门,由四位大臣裁定。”
待圣旨宣读完毕,朱由校补充道:
“若遇紧急情况,四位总理大臣可自行决断,不必请示。”
“京城兵力有限,四位务必要小心行事。若无法定夺,可进宫请示太妃,由太妃裁决,五城兵马司暂归总理衙门直接指挥。”
“五日后全城进入军管状态,羽林军全部入城驻守,控制各条要道街口,朕会安排许显纯协助你们。”
又对身后的文武百官说道:
“朕离京期间,望各位忠于职守,从今日起,所有重要事务均交由总理衙门处理。”
“臣等遵旨!”
喜欢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