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朱由校抽出腰间的绣春刀,高举向天:
“大明威武!”
将士们也纷纷举起武器齐声高呼:
“大明威武!”
“陛下威武!”
“大明万胜!”
仪式随即进入祭旗环节,杀猪宰羊,以血祭那象征大明的日月军旗。
朱由校亲自行礼,祭拜上天、大地与历代先祖。待誓师仪式结束,他高声下令:
“出!”
数万大军依照原定计划,井然有序地出营,朝着北方进。
此行第一站,是密云。此地是此次北征的关键节点,位于喜峰口、古北口、宣府镇与京城之间,是四地的中枢所在。
朱由校的计划是,先以宣府与古北口方向大张旗鼓地出关,以两地守军与部分羽林军为主力,吸引林丹汗的注意力。
自己则亲率精锐骑兵、神机营与泰山营的主力,从喜峰口出关,一路北上。当前目标是清除承德以南各敌对部落。
而那两路出关的部队,仅为佯攻。他们并不需要深入草原,只在关外数百里内制造声势即可。
只要能暂时牵制林丹汗,或是争取几天时间,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
只要不冒进,稳扎稳打,即便林丹汗主力来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击溃明军。
更何况,明军始终与边关相距不远,若形势不利,也可逐步回撤,敌人亦无可奈何。
如果真的能在战场上压制住林丹汗的主力部队,那么这两支队伍就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这也是他为何要让王在晋随行的原因。朝中百官之中,最有能力担此重任的,也就是王在晋了。他的资历和能力,在整个朝廷里,仅此于熊廷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也只有他,才能镇得住宣大两地的那些将领。毕竟现在还是天启年间,武将心里始终对文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面对文臣,他们往往会自我矮化。
更不用说王在晋还是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这种身份对将领而言有着天然的权威。那些平日里结党营私的文官,也不敢在这样的人物面前轻举妄动。
很多人印象中那种武将飞扬跋扈、不听调遣的局面,其实已经是崇祯末年的事了。那时的大明朝廷早已形同虚设,根本原因是朝中无兵无将,自然压不住那些地方势力。
由他来节制宣大地区的军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王在晋本人熟悉军务,又是自己信任之人,可谓一箭多雕。
待周兴武率领前锋部队到达十五里外之后,朱由校也正式带领中军出了。
三里之外的军营外,有一处岔路口,其中一条直通京城。此时,文武百官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按照规矩,皇帝亲征,百官应从九门送出京城。但朱由校偏偏没有按照常理行事。
他提前一天就已到达军营,并没有选择从京城出。
百官无可奈何,只能赶到军营送行。其实不少人心里并不支持这次亲征,但都心照不宣地没有表露出来,毕竟谁也不想成为皇帝祭旗的对象。
等朱由校率军到达后,百官见皇帝身穿铠甲策马而来,纷纷跪地高呼:
“恭送皇帝陛下御驾亲征!”
“愿陛下早日破敌,凯旋归来!”
朱由校抬起手,示意队伍暂停。他骑马穿过人群,开口说道:
“诸位起身吧。”
“朕离京期间,望各位恪尽职守,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