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四合院木质 > 第151章 还债与名声(第2页)

第151章 还债与名声(第2页)

他尝试制作一个小型涡轮泵的叶轮木模。叶片的空间扭曲角度、流道的光滑过渡、动平衡的考量……这不仅仅是木工手艺,更是对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的初步运用。

他失败了无数次,每一次失败,他都会退出工坊,在脑海中反复演算,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理解失败的原因。

他将《材料力学》中关于应力集中的知识,应用到榫卯节点的优化上,让传统结构在承受更大负荷时更加可靠。

他将《机械制图》的投影原理与鲁班工坊中传承的“大木画样”古法相互印证,提升自己识图、放样的空间想象力。

他甚至开始尝试运用有限元思想的萌芽,在制作一个复杂结构的底座木模前,先在脑海中对其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预判可能变形的区域,从而在选料和加工时提前加强。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远非简单的重复劳动可比。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他对“匠”与“师”的理解更深一层。七级工,要求的不仅仅是“会做”,更是“懂得为何这样做”,并能“创造出新的做法”。

他仿佛能听到,古老匠魂与现代科学知识在工坊中碰撞、融合,出细微却清晰的鸣响,指引着他向那更高的境界,一步步扎实地攀登。

他知道,无论是为了国家尽快还清外债而精益求精地完成出口任务,还是为了自身技艺的突破,这条通往七级工的道路,他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外界的捷报与寒流,都化为了他内心沉静而强大的动力。

动机课题组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水木大学汽车楼内激荡起层层涟漪。那台被李老师赞为“关键推手”的木质动机模型,不仅是一件科研辅助工具,更成了林墨手艺的“招牌”。

自那以后,汽车楼里其他几个涉及机械设计、流体力学甚至精密仪器研究的项目组,但凡遇到需要制作复杂试验模具、非标构件或演示模型的难题。

先想到的,不再是外协加工那漫长的周期和不确定的结果,而是径直找到那间熟悉的工作室,寻那位沉默寡言却双手如有魔力的土木系学生——林墨。

“林墨同学,你看我们这个风机的叶片支撑件,图纸在这里,要求表面光洁度极高,还得耐一定频率的振动……”

“林工,帮帮忙!我们组这个新型泵壳的铸造木模,内部流道太复杂,工厂说做不了……”

“小林,这个光学平台调整机构的演示模型,能用木头做吗?要能灵活演示这几个自由度的运动……”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远普通木工范畴的请求,林墨依旧是那副沉静的样子,来者不拒。

他先是仔细研读图纸,询问清楚使用场景和精度要求,偶尔还会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点出图纸上未曾明言的技术难点,让前来求助的研究生甚至讲师都暗自心惊。

他的战场,依旧是那间堆满木材和工具的工作室。但对手,已从单一的动机部件,变成了风机叶片、异形齿轮组、薄壁壳体、……这些构件往往形态怪异,公差要求严苛,才能把握住制作的关键。

这对于拥有“鲁班工坊”双倍时间练习、且正在系统吸收现代工程理论的林墨而言,正是绝佳的锤炼。

他将每一个项目都视为一次挑战和学习的机会。在工坊内,他反复推演构件的受力路径,优化刀具轨迹,试验不同木材在不同湿度、温度下的形变特性。

他的手法愈纯熟,心念动处,刻刀、刨子、凿子如同身体延伸的一部分。处理那些复杂的过渡曲面时,他甚至不再完全依赖卡尺和样板,通过手指感知,就能能感知曲面的凹凸,手下随之进行精妙的调整。那种人与材料、与工具之间达到的极致和谐,已然慢慢靠近“技”的巅峰。

他制作出的木模,甚至常常能越委托者的预期。

汽车楼里,林墨“木模高手”的名声不胫而走。大家私下议论,都说这土木系的林墨,做木模的水平,恐怕早已过了他那个在龙成厂已是顶尖高手的师父赵山河。

那已不仅仅是经验积累的火候,更融入了对现代工程图纸的深刻理解、对空间结构的精准把握,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直觉的匠心。

林墨自己也能感觉到这种飞跃。在应对这些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科研木模过程中,他对手艺的掌控,对“精度”的追求,已然迈入一个连师父都未曾涉足的、更为微观和抽象的领域。

喜欢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请大家收藏:dududu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