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大家破冰问题里问:whatsyourfavoritebook?也不知道怎么的,我回答了这本书,当时带我们的助教老师还有些惊讶地告诉我,这是一本即使对于母语者来说也很难读的书。我才知道她的内心世界那么深厚,而我是如此浅薄。”
徐奕辰微微怔住。
在美国,其实也很少人会读这样的严肃文学了。
但这偏偏是他最喜欢的书,甚至现在就摆在他宿舍的书桌上。
只不过他的是英文版的。
《tothelighthoe》。
作者伍尔夫是英国女权主义的先锋作家,在那个女人不允许被写作和画画的年代,她的思考和文字必然伴随着一种深沉的痛苦。
如果一个人向往灯塔,那么她必然也曾处于或者仍处于黑夜之中。
仿佛是旅人遇见了同伴,他的灵魂中忽地产生了一丝震颤。
而徐奕辰从记事起,他生活的底色就隐隐透着相似的痛感。
他是二代华裔移民,和很多华裔移民的路径一样,他的父母早期通过了一些“办法”出国,熬到身份后,将他带到了美国。
父母英语不好,只能在中餐馆打工,每日端盘浆洗,点头哈腰。
可是每每说起来美国的选择,父母言语间都有着不自洽的自傲,并且再次强调对他的期许,仿佛是狂热的赌徒,将所有的赌注压到他的身上:
“都是为了你有更好的前途,我们才来美国的。ethan你一定要有大出息。”
他于是无法张口诉说,说学校里对亚裔的霸凌,说自己永远觉得是外来者,说当初你们也许,就不该把自己带来美国。
只能真的努力去挣那份“大出息”,仿佛那是黑夜中引领航行的灯塔。
多年后,他真的一步步做到了。
纽市中心的高楼办公室里风景绝佳,大片大片的晚霞落在他宽敞的私人办公室里,可是他忽然觉得有些孤单。
徐奕辰放下手中泛黄的纸张,拿起了夹在书页里的,一张证件照。
照片摩挲地半旧了,像给女孩加了一层柔雾滤镜。
本就清灵美好的五官更显仙气,像是云中的仙子,飘渺又遥不可及。
在这个女孩所不知道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人,因她的存在,感受到了与同行人一起向灯塔去的温暖。
这个女孩,她的黑夜是什么,她的灯塔又是什么呢?
柯帆推开门时,房间里静悄悄的,昏暗中只有床头的一盏台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廖清梅半倚在床头,见到她,苍白的脸上绽出了几分笑容:“小帆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柯帆走近,默默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明黄的奖状,上面字体加粗的“三好学生”十分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