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这话的人不是一直和她做对的张秀兰,而是平时一天都不见能说出一句话的徐娅。
杨菊花愣神的功夫,人家徐娅已经拉着自家孩子出去了。
“这,这人,里外不分。”
半天杨菊花才反应过来,脸红脖子粗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自打家里由这个二嫂当家,就更没他们几个小的好日子过了。
这回好了,奶奶婆婆终于回来了,张秀兰不是徐娅,那人读过书,可以用语言威胁杨菊花,她是吵也吵不过,只能干吃亏。
“奶,我婆婆还不知啥时候能回来,这个家大嫂也不在,您看,是不是该由您来当这个家啊?”
以前家里没啥家底,现在那老多粮食都掌握在杨菊花手里,别说张秀兰不放心,就是家里其他几个小的,也都很不放心。
要不然谢老太太这次为啥回来,不就是老三老四,尤其老五谢启轩,都二十岁了,家里又是这样的情况,嫂子不帮着张罗媳妇,说不定就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几个大孙子轮流去和谢奶奶说,说的老太太终于软了心肠,这才回来。
今天这话就算张秀兰不说,谢奶奶这几天看在眼里,也要开口要掌家权了。
“去吧,把他们几个都叫过来,我有话和你们说。”
杨菊花见奶奶婆婆表情如此严肃,不免有些心虚起来,可她敢说不让张秀兰去叫人吗?
她自然不敢,孤岛那边的老婆婆正需要人去伺候呢,她可不想被罚去孤岛,去伺候那个老不死的。
这边杨菊花心里是咋想的,谢奶奶可不管。
老大这股人男丁多,如果这股人废了,那老谢家就真的完了。
已经走回家的谢如令自然不知道她大伯家正在开家庭会议,而且会议的中心,还是要重新振兴谢家的家风。
知不知道,她也已经决定理解谢奶奶了,也想好好劝劝她爸。
冬月初第三天,在各家各户老人孩子都上手的情况下,苞米终于完成了脱粒工作。
然后紧接着,各村的数量也都报上来了,温毅拿着一个记载着所有村粮食斤数的笔记簿,咧着嘴,笑的脸部的肌肉都快僵硬了。
最后还真是一村拿了个第一,而且这次可不是多几斤,而是一下就比第二多的六村多了三百多斤。
当然,就算产量最低的二村三村,那也是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明年这一年,家家户户都不用犯愁粮食的问题了,如今穿的也都囫囵的差不多了,这件事他还没来得急问陆大队长,他是哪来的先见之明,居然藏了那么多棉花。
那些棉花,后来谢如令又放进去不少棉布,陆元策拿出的理由当然又是那一套说法,这些东西都是敌人藏在岛上的,他找到之后,没告诉任何人,就是想把敌人引出来。
现在陆陆续续已经抓了七个人,温毅也没想到,岛上居然藏了这么多敌人。
所以对陆元策说的啥都是敌人藏在岛上的,温毅是一点都不怀疑,他不怀疑,别人就更不会怀疑了。
而且这个岛风水这么好,种出来的粮食都比外面的好吃,可见敌人之前也没少做工作。
只可惜,他们做再多工作也没用,最后他们留下来的啥好东西,都变成给他们准备的了。
老百姓逃难的时候,家家都带了一床两床被褥,如今村上和队伍上又给大家发了这么多棉花。
当然,想达到人人都有棉被盖,那肯定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两个大人盖一床棉被,几个孩子横着扯一床,凑合凑合,这个冬天咋都熬过去了。
谢放家人人都有棉被盖,就这,后半夜,还有点冷呢。
所以那些没有棉被盖的人家,说不冷,那肯定是没说真话。
不过要说冷的睡不着,到是也没达到那么严重。
现在南坡那些老人也都被转移到村里了,睡的也都是火炕。
对于这些原本就吃过苦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饱,睡着热热乎乎的火炕,还不用担心土匪抢劫,敌人来袭,这日子,比以前可是强多了。
而且还不用担心烧柴的问题,这火炕能热一宿,冷啥冷。
谢如令挑和他们家关系不错的人家,还真去看了,然后就发现家家户户也别管啥东西,只要是能取暖的,都堆在炕上。
据说这样还真能挡住寒冷,然后在搭个被角,睡在热乎乎的炕上,还真没人喊冷。
至于那些没有棉衣穿的,还真和她听来的差不多,那些人白天也不用出屋,就围着棉被在炕上待着。
或是几个孩子,就一身棉衣,谁去茅房,谁才可以穿。
家家日子都这样过,谁都不用笑话谁。
在这里是没有贫富差距的,所以你要问大家现在日子过的咋样,几乎都是一样的回答:“这日子还有啥说的,当然是好了。”
这期间,会计已经核算好了,家家都可以拿着剩下的工分去换粮食了。
因为之前用的铁锅农具啥的,都不是白给的,都是需要扣工分的。
包括队伍上给的棉花,村上发的棉花,都不是白给的,要不然还有谁愿意出工干活了。
去了这些用来换铁锅铁农具的,还有之前分的小麦谷子高粱,棉花,家家剩下的工分实际都不多了。
今年需要的东西多,工分用的就多,就在这时,陆大队长又发话了,说可以赊欠,可以用明年的工分偿还。
大家听说了这事,那简直就是提前过年一样。
苞米产量高,种的也多,这下家家都没少往回扛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