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我靠种田养活三军 > 第85章 连城 酒过三巡老县令也没说要走支(第1页)

第85章 连城 酒过三巡老县令也没说要走支(第1页)

第85章连城酒过三巡,老县令也没说要走,支……

海路畅行无阻,也不需要绕路,从福州到幽州仅用了十二日,节省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万里阳光号在正月初六这日靠了岸。

幽州地广人稀,他们靠岸这处是整个幽州唯一一个临海城镇,连城,也是除了府城外最繁荣的一个县城。

连城坐落在离岸十里外的一处山坳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临海这面地势平坦,许多百姓都定居在这一片,海边有几个渔村。

虽地处偏远,但到底是个颇具规模的城池,是以官道和码头一应俱全,而且曲花间上半年便写信给知府严子渊,请他与连城县令说和,由曲家出钱,拓宽了这里连通府城的官道和码头。

修桥铺路可是地方官的一大政绩,虽然现在朝局混乱,幽州官员升迁无门,但连城县令还是十分配合,不仅帮着广征徭役,还说动当地一些富户也跟着凑了些钱,将县城连通各大村镇的官道一并修缮了。

曲花间等人上岸时,正值晌午,新修的巨大码头还未完全完工,还有些服徭役的百姓敲敲打打的在做事。

旁边一个棚子里架着几口大铁锅,此时正冒着热气,负责煮饭的厨子挥舞着大铁铲奋力搅动着锅里的饭食。

大周朝服徭役是强制性的,被选中的村子每家每户都得出人,不仅没有工钱,若是只在本地做工,还要自带饭食。

不过此次服徭役是曲家牵头,自然不能如官府征徭役一般苛刻,一切全凭自愿,来的人包两顿饭不说,还每日给五十文工钱。

五十文工钱虽比曲家作坊的工人们少了一半,但在外面,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幽州,已经不算低了,而且还包吃,农闲时候不仅能挣些钱补贴家用,还能省下口粮,是以报名的人多得挤破了头。

码头上做工的徭役都知道这码头是谁出钱修的,又是为了等谁家的船靠岸,是以运转船队靠岸时,有识得几个大字的人认出了船旗上的“曲”字,纷纷窃窃私语起来。

因为有看管的衙役在,徭役们不敢大声讨论,但都忍不住频频侧面。

曲花间等人一路过来,每次靠岸都会引来无数围观,早就习以为常了,此时目不斜视的上了岸。

连城县令不知怎麽得了消息,没多会儿便赶过来了,他今年六十好几了,头发花白,任此地县令已然三十年有馀,自踏入官途便在这里没挪过窝。

曲花间恭敬行了礼,又与这位面相和善的县太爷寒暄了几句,不动声色地看了眼身後假装护卫的穆酒一眼。

穆酒秘密离开边城,并未与外人道,此时也不便暴露身份,于是便找护卫借了衣服,神色冷峻的往曲花间身後一站,像个生人勿近的煞神。

老县令没见过穆酒,见他紧紧挨着曲花间,只以为那冷面神一般的男人是他的贴身护卫,只粗略扫了一眼便继续与曲花间攀谈起来。

“曲公子真是年少有为啊,本官还未替连城百姓多谢你,让他们多了一条挣钱的路子。”老县令在连城待了三十多年,虽政绩平平,但难得的是有一颗怜悯之心,对治下百姓都还不错,很受爱戴。

曲花间出钱请连城百姓修路,老县令主动揽过去征徭役的活儿,优先录取了那些极为贫困的百姓,让他们能有一份进项,不至于在这连年的天灾中饿死。

为着此事,他心存几分感激,听闻曲家主事人到达连城,特意迎出来,还在城中酒楼订了席面,盛情邀请曲花间去吃饭。

曲花间盛情难却,便坐上老县令的马车进了城,其馀人则骑马跟随左右。

到县城後,曲花间先让小林去驿站将提前写好的信寄出去,然後才与老县令踏进酒楼大门。

这是连城最好的酒楼,但相比起繁华的南方城镇来说,也不过是个装修得没那麽朴素的食肆罢了,不过没人嫌弃,俱都有说有笑的落座。

老县令对曲花间十分尊重,不仅花大价钱订了十几个菜的席面,连桌上的酒水都是风靡一时曲记葡萄酒。

还请了县丞和他的师爷作陪,甚至贴心的给穆酒林茂这些随从也安排了一桌饭菜,就在包厢角落。

席间,几人相谈尽欢,那位师爷长相精明,说话也十分动听,特意恭维起来,说得曲花间面颊泛红,颇有些不好意思。

酒过三巡,老县令也没说要走,支支吾吾半天,终于斟酌着开口。

曲花间就知道这些当官的饭没有白吃的,心里不免警惕起来,待老县令说完,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人家。

老县令虽能力平平,但着实是有些爱民之心,虽说曲花间才出资拓宽官道和修建码头让许多百姓挣了些辛苦钱,但这毕竟是一锤子买卖,等这些事做完,百姓又要失业。

于是他也顾不得脸面,厚着脸皮请曲花间在连城开设作坊,给百姓们提供些活计。

曲记东家曲长安财大气粗,不仅家财万贯,还有良田数十万亩,收留了无数流民这事,在幽冀两州几乎是家喻户晓。

老县令也知道他是个良善之人,这才打了这个主意。

曲花间原以为老县令与茍聪之流无异,是想找他索贿,又碍于知府的面子找了别的理由开口,没想到他是为百姓而来,当即便点头应下此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