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破帷和巾帼混音 > 第101章 焦痕照影(第2页)

第101章 焦痕照影(第2页)

孙奉垂手立于一旁,轻声道:“可奴才也听闻,也正是那三年,有三位出身农户的寒门子,凭策论直言,破格入选翰林。”

沈砚之缓缓闭上双眼,眉心紧锁。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曾是那个在雪夜里抄书至指尖冻裂的少年。

那时他也曾写过一篇《论科举当去虚名而求实才》,却被恩师斥为“狂生妄语”。

铜扣的冰凉也无法平息他内心的灼热。

“秩序崩塌一寸,天下便会大乱一丈。”他低声说着,似在说服自己。

然而,次日清晨,天还未亮,他却破例命人取来了早已束之高阁的《科举则例》旧典。

他修长的手指一页页翻过,最终停在“考官遴选”一章,以朱笔,重重圈出了“同乡回避”四字,并在旁边批下了一行小字:“此条,可扩。”

另一边,林昭然召了守拙入城。

她需要知道前朝“庶议堂”失败的真正原因。

守拙没有长篇大论,只从怀中取出一卷用油布包裹的残简——他出身前朝礼部书吏世家,祖上曾参与编修《庶议章程》,此卷乃其父临终前藏于瓦瓮之中,传至他手。

残简上记载了一种名为“民意折算”的法门。

其法,是将各地乡评、民意,按照当地的人口、税赋比例,折算成在庶议堂中的议政权重。

林昭然眼前一亮,这不正是破解“寒门无言势”困局的钥匙吗?

然而,守拙紧接着一盆冷水泼下:“前朝之亡,亦亡于此制。权重如何厘定,标准由谁掌握?最终,此法沦为各地豪强世族争夺权重的工具,民意成了他们攻伐朝堂的新武器。”

林昭然陷入沉思。

堵不如疏,废弃不用亦非良策。

她看着窗外蒙蒙亮的天,一个大胆的改良之法在她脑中成型。

她要建立一种“教者代议”的机制。

以“私学授业资格认证”为基础,凡通过考核、持有官方认证的民间授课先生,无论其出身,皆可代表其门下十名学子在地方议事中声。

这既能避免豪强利用财势垄断民意,又能保证参与议政者具备基本的学识与判断力,设立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时间紧迫,柳明漪带着绣坊的绣娘们连夜赶工。

她们没有织造旗帜或檄文,而是将新策的纲要,用一种双火显影的特殊绣法,将“双盲誊录”、“教者代议”等关键词,绣入了三件看似寻常的襕衫衬里。

此法需先以含硝丝线绣字,再覆一层蜡封。

唯有先以松明火轻燎,再以炭心微炙,字迹方可浮现——寻常炭火或烛光皆不能启。

全城唯三人会此技,阿阮便是其一。

就在此时,一名伪装成卖花婢女的细作匆匆送来密报:礼部已开始追查之前“贡缎藏字”一案,不日将对京中所有绣工名录进行严审,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柳明漪大惊失色,一旦被查,她们的整个情报网络都将暴露。

林昭然闻讯,却异常冷静。

她让柳明漪立刻主动向内织坊呈交一份“绣工自陈录”,上面罗列了上百个姓名,每一个都是真实存在且支持她们的绣娘。

唯独将执行核心任务、也是技艺最高的绣者阿阮,隐在了几个报备的盲女名册之后。

她对柳明漪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一份详实又庞大的真名单,他们反而不敢全抓,只会以为我们在虚张声势。”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晨曦初露,林昭然整衣束,准备奔赴那决定命运的明堂。

临行前,她忽然感觉袖中一物硌手,掏出来一看,是守拙昨夜悄悄塞给她的一个青布小袋。

袋中没有锦囊妙计,只有半片破碎的瓦当,质地粗糙,似乎来自一座早已倾颓的建筑。

瓦当上,依稀可辨四个古朴的刻字——民声不熄。

她握紧了那半片瓦当,粗粝的边缘硌得掌心生疼,却也让她纷乱的心绪沉静下来。

风穿廊而过,带起她半幅衣袖,露出腕上一道旧疤——那是三年前被烧毁的策论残片边缘烙下的痕迹。

她迈步入殿,却见高高的御阶之下,沈砚之早已身着朝服,静立等候。

他手中捧着一卷黄绸,正是她那份《明堂策》的批注本。

他没有看她,目光落在殿中那根盘龙金柱上,声音低沉得仿佛能被风吹散:“你若说的‘答’,需要用多少人的性命来换?”

林昭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抬起头,目光越过他,直视着殿顶那威严的蟠龙,一字一句地回答:“比沉默,要少。”

话音落下的瞬间,厚重的钟声自远处传来,一声,又一声。

巨大的明堂之门在沉闷的吱嘎声中缓缓开启,门外,天色阴沉,浓云翻滚,似有惊雷,将落未落。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