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大清之我是雍正 > 第290章 胤禛的 默许(第2页)

第290章 胤禛的 默许(第2页)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灯火依旧亮着,像一颗指引新政方向的星辰。胤禛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朱笔,在一份新的《新政推广计划》上批注着,目光坚定而温暖。他知道,他的默许,不是结束,而是新政深化的开始。有胤祥的公心,有江兰的实干,有君臣百姓的同心,大清的新政,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稳,一定会让百姓过上安康的日子,让国库充盈,让国家强盛。

雍正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七的御书房,晨起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案上投下细碎的金斑。鎏金铜炉里燃着舒缓心神的沉香,烟气缠绕着堆叠的江南灾情奏报——最上层那本朱红封皮的,是江兰清晨刚递来的《江南赈灾暨农种推进折》,墨迹未干的字里行间,满是粮船抵岸、百姓领粮的踏实:“苏州高地灾民已分糙米三千斤,玉米种补种八百亩,亲兵护送无扰,堤坝修缮待料”。胤禛坐在龙椅上,指尖反复摩挲“亲兵护送”四字,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他不用问,也能猜到这“亲兵”的来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上,早朝时辰快到了,张廷玉大人、马齐大人已在殿外候着。”苏培盛轻步进来,手里捧着温好的参茶,瓷盏底沿沾着几粒未散的茶沫,显是一路疾走送来的。他将茶盏放在案角,语气带着几分斟酌,“方才宗人府的小太监来报,庄亲王世子永琛在府里念叨,说‘怡亲王在苏州偏帮江姑娘,扣了赵奎还放粮船,是借着巡查行私交之实’,老奴想着,这事得跟皇上提一句。”

胤禛端起参茶,浅啜一口,目光仍落在江兰的奏折上,声音平静得不起波澜:“老苏,你跟着朕二十八年,该知朕看事,不看‘谁帮了谁’,只看‘帮的是何事’。你且说说,胤祥在苏州做的,是私事,还是公事?”

苏培盛愣了愣,随即躬身回道:“回皇上,是公事!赵奎扣粮索贿,害灾民断粮三日,是贪赃枉法;瑞祥号粮船载着糙米和玉米种,是赈灾急务。怡亲王抓贪官、放粮船,都是为了百姓,为了新政,哪是私交?”

“可永琛不这么想。”胤禛放下茶盏,拿起案下另一本奏折——这是胤祥昨日从苏州递来的《江南巡查奏报》,里面详细列明“查漕运同知赵奎贪银千两、扣粮五日,就地拿下交苏州府羁押”“派亲兵二十名护送瑞祥号粮船至赈灾点,防地方官再扰”,末尾还特意加了句“此举为保朝廷赈灾要务,非涉私人情谊”。他将两本奏折并置,朱笔在“玉米种补种”与“亲兵护送”间画了道横线,“上个月朝堂议江南水情,胤祥主动请缨时便说‘江南乃农种推广重地,若遭灾断粮,新政根基必动,臣愿往巡查,护赈灾无误’——他去江南,朕早知道他要做什么。赵奎这类贪官,地方官畏其后台不敢动,正好让他去拔了这根刺;粮船误了农时,江兰远在京城难以及时调度,正好让他去补这个漏。这是替朝廷分忧,替新政扛事,朕为何要怪?”

苏培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笑着说:“皇上英明!老奴就怕宗室里的闲话扰了皇上心思,如今看来,是老奴多虑了。对了,户部尚书张延龄来问,江南堤坝修缮需银三万两,兰馨银行已拨五千两,户部是否补拨?”

“补!且要快!”胤禛拿起朱笔,在江兰的奏折上批下“户部拨三万两,专款专用于苏州堤坝及临时学堂,月底前务必到账”,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勿让兰馨独担”,“江兰的银子是从通商贷里挤出来的,她要顾着广州的西洋农具采购,还要给学堂孩子备冬衣,不能让她为赈灾把家底掏空。告诉张延龄,这笔款子要盯紧,不许有半点克扣——明年春天要是再水,百姓又要流离,玉米种也白种了。”

“老奴遵旨!”苏培盛刚要退下,胤禛却叫住他:“再给胤祥传道口谕,说‘江南处置甚妥,朕心慰然。着你继续巡查常州、无锡,务必督责粮种到户、贪官尽查,所需人力物力,可凭巡查文书调遣地方官府’。”

苏培盛躬身应下,心里忽然明白——这道口谕哪里是简单的嘉奖,分明是给胤祥的“尚方宝剑”,也是给宗室闲话的“止声符”。有了皇上的明话,再没人敢说胤祥“偏帮”,江兰在江南的新政推进,也少了许多掣肘。

辰时三刻,早朝散去,庄亲王特意留步,在御书房外拦住苏培盛,脸上带着几分歉意:“苏公公,昨日永琛年轻不懂事,乱嚼舌根,本王已罚他抄《圣祖仁皇帝圣训》百遍。还请皇上莫怪,本王这就带他去江南给怡亲王赔罪,让他跟着学学怎么为百姓做事,怎么护持新政。”

“庄亲王放心,”苏培盛笑着递过刚誊抄的胤祥奏报副本,指着“处置得当,有分寸”的朱批,“皇上不仅没怪,还夸怡亲王有担当呢!刚还传口谕,让怡亲王全权调度江南赈灾事宜,可见皇上是十足支持的。”

庄亲王接过副本,见朱批墨迹新鲜,悬着的心彻底放下,连连道:“如此便好!如此便好!本王就知皇上最明事理,不会被闲话蒙了眼。怡亲王与江姑娘皆是为了大清,为了新政,本王该全力支持才是。”

此时的御书房内,胤禛正翻看着江兰送来的《西洋犁铧调拨明细》,上面写着“广州分铺运抵苏州犁铧两百副,拟分给补种玉米种的农户,可提耕种效率三成”。他指尖划过“农户自愿申领,无一人推诿”的字样,想起昨日江兰奏折里“只提亲兵,未提胤祥”的谨慎,嘴角笑意更深——江兰也懂避嫌,知道私事不能扰了公事,这份通透,与胤祥如出一辙。

“皇上,江姑娘派人来报,说兰馨学院已选好五名懂农种的老师,下月赴苏州教百姓种玉米,还带了新制的农具图谱。”苏培盛进来回话,手里拿着一张画着曲辕犁的图纸。

胤禛接过图纸,看着上面细致的尺寸标注,点头道:“做得好。告诉江兰,学堂的事不用急,先把过冬的炭火备足,别让孩子冻着。另外,让太医院派两名医工跟着去,江南灾后易生疫病,正好给百姓讲讲卫生防疫,也给孩子们看看身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奴记着了!”苏培盛刚转身,就见小太监捧着江南急报进来,“皇上,苏州知府奏报,粮船抵岸后,灾民已无一人挨饿,玉米种补种进度比预期快两成,百姓都念着皇上的好,念着怡亲王和江姑娘的好呢!”

胤禛接过急报,见上面写着“灾民跪谢皇恩,称‘新政救民’”,心里涌起一阵暖意。他拿起朱笔,在急报末尾批下“民心即天心,新政当以民为本”,而后对苏培盛道:“把这道奏报誊抄下来,往各省督抚,让他们都看看——赈灾不是应付差事,是护持新政的根基,是收拢民心的关键。胤祥在江南做的,就是朕想让各省都学的。”

午后的阳光渐暖,御书房的沉香依旧袅袅。胤禛靠在龙椅上,闭目小憩时,眼前闪过的不是朝堂纷争,而是江南灾民领到玉米种时的笑脸,是胤祥在码头督查粮船的身影,是江兰在学堂给孩子讲算术的模样。他忽然明白,所谓“默许”,从来不是纵容,而是对“公心”的认可,对“实干”的支持。胤祥的援手,江兰的推进,看似是两人的默契,实则是新政的必然——只有君臣同心,官民同向,新政才能扎下深根,大清才能长治久安。

傍晚时分,江兰收到苏培盛送来的圣旨副本,看到胤祥奏报上的朱批,还有户部拨款的消息,心里满是安定。她走到西厢房,将副本放在江南灾后重建计划旁,提笔在“学堂建设”一栏写下“太医院医工两名随行,讲授防疫知识”。窗外的夕阳正斜照进来,落在纸上,将“新政”“民心”“公心”这些字眼,映得格外明亮。

而御书房的灯火,直到深夜仍未熄灭。胤禛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常州知府送来的灾情奏报,朱笔在“需玉米种五百斤”旁批下“从苏州调拨,由怡亲王督办”。他知道,他的“默许”,不是结束,而是新政向江南深处扎根的开始。有胤祥的公心,有江兰的实干,有各省的效仿,大清的新政,定会如江南补种的玉米种一般,在来年的春天,抽出茁壮的嫩芽,结出丰实的果实。

夜色中,御书房的烛火与瑞祥号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紧紧相依的星辰,照亮着新政前行的路,也照亮着大清走向强盛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