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打捞鼎身!”范增嘶吼着,指挥炼气士施法打捞,却被煞气震得口吐鲜血。雍州鼎坠入的位置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任何靠近的物体都会被撕碎。炼气士们祭出“控水符”“镇石符”,却如泥牛入海,根本无法靠近漩涡中心。
项羽站在河岸,看着失控的灵脉风暴,脸色惨白。他终于意识到范增的担忧并非多余,这尊鼎的坠落绝非偶然,而是灵脉对他东归、焚城的反噬。“撤!快撤!”他不得不下令放弃打捞,带着残余队伍仓皇离开泗水河岸。
雍州鼎坠水引的灵脉地震持续了三日。泗水流域的灵脉彻底紊乱,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寸草不生,河水中弥漫着紊乱的灵力,饮用者会灵力暴走而亡。更可怕的是,这场地震引了连锁反应,关中的灵脉余波震荡,三秦王的封地出现大面积“灵气荒漠”,章邯等人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稳定灵脉,无暇东顾——这为后来刘邦“暗度陈仓”创造了绝佳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范增站在远处,望着泗水的漩涡,算天筹上的“西楚霸业”符文寸寸断裂。他知道,雍州鼎的坠落不仅是一件器物的损失,更是天命转移的象征。九鼎不全,天下难安,项羽的霸王之位,从这一刻起便已动摇。
诸侯异动:分封埋下的隐患与暗流
项羽的分封看似划定了天下格局,实则埋下了无数隐患。十八王中,半数对分封不满:田荣因未被封王而在齐地起兵反楚;陈馀因封地少于预期而联合田荣对抗项羽;彭越虽封梁王,却对项羽的傲慢心怀怨恨……这些不满如同种子,在分封的土壤中悄然芽。
最让范增担忧的是刘邦的隐忍。探子回报,刘邦入蜀后并未消沉,而是“封栈道,抚百姓,练士兵”,萧何正在整理秦法典籍,张良则在勘察蜀地灵脉,甚至有人看到汉军在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入口。“刘邦在积蓄力量,”范增对项羽禀报,“当趁他立足未稳,兵灭之!”
项羽却被齐地的叛乱牵制,又因雍州鼎坠的灵脉地震而心烦意乱,根本无暇西顾:“区区刘邦,困于巴蜀,翻不起大浪。待我平定齐地叛乱,再回头收拾他不迟。”他的轻敌让范增的焦虑日益加深,只能暗中调兵遣将,加强三秦王的防御,又派“暗影卫”潜入蜀地监视刘邦动向。
三秦王在关中的统治也举步维艰。章邯、司马欣、董翳本是秦军降将,关中百姓对他们“卖主求荣”的行为极为鄙夷,加上灵脉地震的影响,民生凋敝,叛乱频。三人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稳定内部,对刘邦的监视形同虚设。章邯在给项羽的奏报中忧心忡忡:“关中灵脉紊乱,民心不归,恐难久守。”项羽却只批复“加强戒备”,未派一兵一卒支援。
诸侯的异动中,最不起眼却最关键的是人才的流动。项羽的傲慢让许多谋士、修士心寒,纷纷离开楚营,其中就有未来将改变天下格局的韩信。韩信本是楚军的低级军官,因多次向项羽献策而未被采纳,又听闻刘邦在蜀地“广纳贤才”,便趁着诸侯异动的混乱,悄悄离开楚营,前往蜀地投奔刘邦。
这一切都被范增看在眼里,却无力改变。他看着项羽沉迷于霸王的尊荣,看着诸侯各自为政,看着刘邦在蜀地积蓄力量,心中充满了无力感。算天筹的卦象越来越模糊,只隐约可见“龙出渊”“楚势衰”的字样。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这场风暴的,就在那看似闭塞的巴蜀汉中。
蜀道入川:刘邦的蛰伏与未来的伏笔
刘邦的入蜀之路充满艰辛。栈道因战火被毁,汉军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士兵们用藤条、木板修补栈道,炼气士们则施法稳固山体灵脉,防止塌方。沿途的蜀地百姓起初对汉军充满警惕,因秦廷的压迫而对官府充满敌意,但看到汉军“秋毫无犯”“修路便民”,渐渐放下戒备,有人主动为汉军带路,有人献上灵粮、草药。
“沛公,蜀地百姓虽淳朴,却因灵脉闭塞而消息滞后。”萧何一边登记户籍,一边对刘邦说道,“我们当开设‘灵学堂’,教百姓识灵脉、辨灵草,既能改善民生,又能收拢民心。”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南郑城外设立学堂,由军中修士任教,很快赢得了蜀地百姓的支持。
张良则专注于勘察蜀地灵脉。他现岷山主脉隐藏着一条“暗河灵脉”,与关中的渭水灵脉相连,只是因地势险峻而未被现。“若能打通这条暗河灵脉,”张良指着地图上的隐秘通道,“我军的灵力补给可直达陈仓,比栈道更隐蔽、更快捷。”这条通道后来成了“暗度陈仓”的关键。
汉军的士兵多是关东子弟,初入蜀地因水土不服、灵力紊乱而士气低落。刘邦命人修建“聚灵营”,利用蜀地灵泉为士兵调理身体;又效仿项羽的破阵骑,组建“巴蜀锐士”,选拔熟悉山地作战的士兵,配备灵木弓、藤甲盾,战斗力大增。
但刘邦深知,汉军最缺的是统帅型人才。他多次下令“广纳贤才,不问出身”,却收效甚微。许多关东谋士因蜀地偏远而不愿前来,军中虽有樊哙、周勃等猛将,却缺乏运筹帷幄的帅才。“若有韩信在此,何愁东出无计?”刘邦时常在帐中感叹——他早已听闻韩信的才能,却不知此人已在来蜀地的路上。
韩信抵达南郑时,衣衫褴褛,形同乞丐。他先投于萧何门下,多次献策却未被引荐,心中失望,便在一个月夜悄然离开汉军营地,准备另寻明主。这一幕被巡营的萧何看到,他深知韩信的价值,来不及禀报刘邦,便带着几名亲信,踏着月色追回韩信。
“韩壮士留步!”萧何的呼喊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沛公求贤若渴,只是尚未知晓壮士之才。随我回去,我必向沛公力荐,保你封侯拜将!”韩信看着萧何真诚的眼神,心中的失望渐渐被感动取代,停下了脚步。
此时的刘邦正在灯下研究《商君法篆》,竹简上的龙纹因蜀地灵脉的滋养而微微亮。他不知道,那个将助他东出关中、击败项羽的关键人物,正在萧何的劝说下返回营地;他更不知道,这场月夜追回的相遇,将彻底改变楚汉相争的格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尾声:霸业的裂痕与风暴的序章
项羽抵达彭城后,立刻开始修建霸王宫,宫室按“楚辞”中的仙境布局,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蜀地的灵木、楚地的美玉、吴越的珍宝源源不断地运往彭城,百姓怨声载道。范增看着日益奢华的宫殿,再对比算天筹上“民怨沸腾”的卦象,知道西楚的根基已开始动摇。
他最后一次劝谏项羽:“项王,当务之急是稳定灵脉、安抚百姓、提防刘邦,而非修建宫室。雍州鼎坠,灵脉紊乱,若刘邦趁机东出,三秦王恐难抵挡。”项羽却正在为新纳的虞姬举办宴会,不耐烦地挥手:“亚父老了,总是杞人忧天。刘邦困于巴蜀,插翅难飞,何足惧哉?”
范增走出喧嚣的宴会厅,望着彭城的星空,北斗星的位置因灵脉紊乱而偏移。他知道,自己已无力改变项羽的命运,只能尽最后之力为西楚续命。他密令暗影卫加强对三秦王的支援,又派人在陈仓道布下“迷踪阵”,希望能拖延刘邦东出的步伐。
蜀地的南郑城内,刘邦终于见到了萧何追回的韩信。在萧何的力荐下,他决定“设坛拜将”,任命韩信为汉军大将军。拜将坛设在南郑城外的“灵脉台”上,坛高三丈,按奇门遁甲“开、休、生”三门布局,韩信身着刘邦赐予的金盔银甲,接过兵符的瞬间,坛下的蜀地灵脉突然共鸣,一道金光冲天而起——这是灵脉认可的异象。
“大将军可有东出良策?”刘邦问道。韩信指着地图上的陈仓道:“项王以为我军必从栈道东出,故派重兵把守。末将愿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明面上派士兵修复栈道,吸引三秦王注意力;暗地里率大军从暗河灵脉通道突袭陈仓,一举突破关中防线!”
刘邦闻言大喜,握住韩信的手:“得大将军如鱼得水!东出关中,还定三秦,全赖大将军妙计!”帐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商君法篆》的竹简上,龙纹与蜀地灵脉的金光交织,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项羽分封十八王的荣光已渐渐褪色,彭城的霸王宫虽金碧辉煌,却掩盖不住霸业的裂痕。雍州鼎坠的灵脉余波未平,诸侯的叛乱此起彼伏,刘邦在蜀地的蛰伏已近尾声。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风暴,正在栈道的烟尘与陈仓的隐秘通道中悄然酝酿,而那尊坠入泗水的雍州鼎,仍在河底出低沉的悲鸣,见证着霸王的衰落与汉王的崛起。
喜欢金戈玄秦请大家收藏:dududu金戈玄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