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目光所及也是你 > 第163章 古籍修复难题(第1页)

第163章 古籍修复难题(第1页)

章:古籍修复难题

三伏天的午后,蝉鸣聒噪得像要钻透窗棂,可基金会古籍修复室里却静得能听见宣纸纤维舒展的微响。苏念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指尖捏着的镊子悬在半空,镊子尖夹着的那片薄如蝉翼的纸屑,是从一本清末古籍上脱落下来的,纸页已经脆得像风干的秋叶,稍一用力便会化作齑粉。

修复室里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气味,混合着陈年纸张的霉味、糨糊的米香,还有苏念特意点上的檀香——据说檀香能驱散潮气,保护古籍不受虫蛀,这是她从入行时就养成的习惯。工作室正中央的修复台上,铺着一层平整的白色真丝绒布,上面整齐摆放着十余本古籍,每一本都用特制的宣纸包裹着,封面标注着编号和年代。而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线装书,封面已经褪色暗,边角磨损严重,书脊处的线绳断裂,好几页纸松散地耷拉着,这就是那本让苏念茶饭不思的清末文物保护手册。

“苏老师,空调温度要不要再调低两度?”门口传来实习生小林怯生生的声音。小林刚进基金会三个月,跟着苏念学习古籍修复,看着苏念已经在修复台前坐了整整三个小时,连口水都没喝,实在忍不住上前询问。

苏念摇摇头,视线始终没有离开那本手册:“不用,温度太低会让纸张脆化得更厉害。”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眼底布满了红血丝。为了这批古籍,她已经连续加班一周了。三天前,基金会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捐赠——一位收藏家的后人整理先辈遗物时,现了这批尘封在木箱里的古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献,还有几本孤本,而这本文物保护手册,是其中价值最高的一件。

据收藏家后人回忆,这本手册的作者是清末一位专门负责皇家园林文物修缮的官员,手册里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文物保护方法、材料配方,甚至还有一些早已失传的修复技艺草图。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史来说,这本手册无异于一把钥匙,能打开许多历史谜团。可偏偏,这本手册的破损程度也是最严重的。

苏念小心翼翼地翻开手册的第一页,指尖刚触碰到纸页,就感觉到纸张的粗糙和脆弱。纸页是典型的清末竹纸,纤维较粗,韧性不足,经过百年的岁月侵蚀,已经变得黄脆。更让人揪心的是,书页上的墨迹出现了严重的晕染和褪色,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墨迹扩散的情况,原本清晰的字迹变成了一团团深色的污渍,根本无法辨认。

“真是棘手。”苏念轻轻叹了口气,将放大镜架在鼻梁上,仔细观察着墨迹的状况。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十五年了,经手的破损古籍不计其数,有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有被水浸泡得粘连在一起的,还有被火烧得残缺不全的,可像这样墨迹严重受损的情况,她还是第一次遇到。

古籍修复,最讲究“修旧如旧”,既要恢复古籍的原貌,又不能破坏其原有的历史信息。而墨迹修复,更是修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文字是古籍的灵魂,若是字迹无法辨认,再好的纸张修复也失去了意义。苏念很清楚,这本手册的价值就在于上面的文字和草图,若是不能让墨迹清晰呈现,那它的历史研究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为了弄清楚墨迹受损的原因,苏念先对纸页和墨迹进行了初步检测。她用专业的纸张纤维分析仪观察纸页结构,现竹纸的纤维已经严重老化,纤维间的结合力大大减弱。接着,她又用墨迹成分检测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手册上的墨迹主要成分是松烟墨,还混合了少量的胶和麝香,这是清末文人常用的墨汁配方。可奇怪的是,墨迹中的胶成分已经严重分解,导致墨粒失去了束缚,从而出现了晕染扩散的情况。

“难道是储存环境的问题?”苏念皱起眉头,回忆起收藏家后人说过的话。这批古籍一直存放在老家的阁楼里,阁楼通风不畅,常年潮湿,夏天闷热,冬天阴冷,这样的环境对古籍的保存极为不利。潮湿的空气不仅会加纸张的老化,还会导致墨迹中的胶成分水解,从而引墨迹晕染。除此之外,阁楼里可能还存在霉菌,霉菌的分泌物也会侵蚀墨迹和纸张,造成二次损坏。

找到问题根源后,苏念开始制定修复方案。先要做的是纸张去霉和脱水,然后再进行墨迹固色,最后修补破损的纸页并重新装订。听起来步骤并不复杂,可实际操作起来,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苏念先从纸张去霉开始。她将手册平放在修复台上,用软毛刷轻轻刷去纸页表面的霉斑,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婴儿的肌肤。刷完后,她配制了专门的去霉溶液——这是一种由乙醇、蒸馏水和少量中草药提取物混合而成的溶液,既能有效去除霉菌,又不会损伤纸张和墨迹。她用棉签蘸取少量溶液,小心翼翼地涂抹在有霉斑的地方,然后用吸水纸轻轻按压,吸收多余的溶液和霉菌分泌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过程极其耗时,每一页纸都要花费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苏念不敢有丝毫懈怠,眼睛紧紧盯着纸页,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纸张。小林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换吸水纸,看着苏念专注的样子,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经过两天的努力,纸张上的霉斑终于被清理干净了,纸页也通过低温脱水处理变得干燥了一些,原本脆化的纸张似乎恢复了一丝韧性。可当苏念准备进行墨迹固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她先尝试了最常用的明矾固色法。明矾是古籍修复中常用的固色剂,能与墨汁中的胶成分结合,形成稳定的物质,防止墨迹晕染。苏念按照传统配方,将明矾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浓度为的明矾溶液,然后用细毛笔蘸取溶液,轻轻涂抹在墨迹上。

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涂抹了明矾溶液后,部分墨迹的晕染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地方的字迹变得更加模糊了。苏念赶紧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溶液,心中充满了疑惑。她再次用检测仪分析墨迹成分,现墨迹中的胶成分已经分解得非常严重,明矾溶液不仅没有起到固色作用,反而因为渗透压的原因,让墨粒进一步扩散,导致字迹更加模糊。

“看来明矾固色法行不通。”苏念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她又尝试了另一种传统方法——桃胶固色法。桃胶是桃树分泌的树脂,具有很强的粘性,在古代常被用作书画修复的固色剂和粘合剂。苏念将桃胶用温水泡,过滤掉杂质后,稀释成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棉签蘸取桃胶溶液,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墨迹上。

这次的效果比明矾固色法稍好一些,部分字迹的晕染情况得到了缓解,但仍然有不少字迹模糊不清。更让人头疼的是,桃胶溶液干燥后,会在纸页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胶膜,虽然不明显,但会影响纸张的透气性,长期来看,可能会加纸张的老化。苏念用手轻轻触摸纸页,感觉到表面有些黏,心中立刻否定了这种方法。

“不能用传统方法,那试试现代科技?”苏念想到了近年来兴起的纳米材料固色技术。她联系了相关的科研机构,拿到了一种专门用于古籍墨迹修复的纳米硅烷固色剂。这种固色剂的颗粒极小,能够渗透到纸张纤维和墨粒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既不会影响纸张的透气性,又能有效固定墨粒,防止晕染。

苏念按照使用说明,将纳米硅烷固色剂稀释后,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纸页上,然后将纸页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她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结果,可干燥后一看,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那些原本模糊的字迹,虽然没有继续扩散,但也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有些地方的墨迹出现了轻微的变色,从原本的深黑色变成了灰黑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苏念感到一阵焦虑,她坐在修复台前,双手撑着额头,疲惫地闭上了眼睛。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加上修复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挫折,让她身心俱疲。她想起了刚入行时,师父对她说过的话:“古籍修复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脾气,你不能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慢慢琢磨,才能找到最适合它的修复方法。”

可现在,时间不等人。基金会已经收到了多家科研机构和博物馆的申请,希望能尽快对这本文物保护手册进行研究。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修复,不仅会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还可能因为拖延时间过长,导致古籍进一步受损。

苏念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外面的蝉鸣和人声,让她烦躁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被阳光晒得有些蔫蔫的,可依然顽强地伸展着枝叶。她想起了自己修复过的那些古籍,有些比这本手册破损得还要严重,可最终都被她一点点修复好了。她不能就这样放弃。

回到修复台边,苏念重新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墨迹的细节。她现,墨迹的晕染程度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晕染得厉害,有些地方则相对轻微。她又翻到手册的后半部分,现后面几页的墨迹保存情况比前面要好一些,虽然也有褪色,但晕染的情况并不严重。

“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苏念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她仔细检查了前后纸页的材质,现都是同样的竹纸,并没有区别。难道是墨汁的问题?她再次用检测仪对前后页的墨迹进行分析,结果现,后面几页墨迹中的胶成分分解程度确实比前面轻一些。

“难道是储存时的位置问题?”苏念推测,这本手册在阁楼里存放时,可能前面几页靠近窗户或者潮湿的墙壁,受到的潮气侵蚀更严重,所以墨迹受损也更厉害。而后面几页相对干燥,所以保存情况更好一些。

这个现让苏念看到了一丝希望。既然后面几页的墨迹受损较轻,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还是能够修复的。她决定改变思路,不再一味地使用固色剂,而是先尝试清理墨迹表面的污染物,再进行局部修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配制了一种温和的清洗溶液,由蒸馏水、中性洗涤剂和少量过氧化氢组成,浓度非常低,既能去除墨迹表面的污渍,又不会损伤墨迹和纸张。她用极细的毛笔蘸取溶液,在墨迹模糊的地方轻轻点洗,然后用吸水纸迅吸干溶液。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控制,不能让溶液在纸页上停留过长时间。

小林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赞叹道:“苏老师,您的手真稳啊。”她刚才尝试着模仿苏念的动作,结果刚一碰到纸页,就差点把纸戳破。

苏念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的手之所以稳,是十几年如一日练出来的。刚开始学习修复时,她光是练习用镊子夹纸屑就练了三个月,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能够精准地夹起最细小的纸屑而不损伤它。

清洗工作进行了整整一天,当苏念完成最后一页的清洗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修复室里的灯光柔和地洒在纸页上,苏念惊喜地现,经过清洗后,部分模糊的字迹竟然变得清晰了一些,墨迹的晕染范围也似乎缩小了。

“有效果!”小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苏念也感到一阵欣慰,但她并没有掉以轻心。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固色工作依然是难题。她看着清洗后的纸页,思考着下一步的方案。既然传统固色剂和现代纳米固色剂都不适用,那能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者寻找一种新的固色材料?

她想起了师父曾经提到过的一种古老的固色方法——虫胶固色法。虫胶是紫胶虫分泌的树脂,在古代被广泛用于书画、皮革等的保护。师父说过,虫胶的粘性适中,透气性好,对墨迹的固色效果不错,但因为获取难度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苏念立刻上网查询虫胶的相关信息,并联系了几家专门经营传统修复材料的店铺,终于找到了一家有售天然虫胶的店铺。她当天就下了订单,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货。

拿到虫胶后,苏念并没有立刻使用,而是先进行了试验。她找了一张与手册材质相近的清末竹纸碎片,用同样的松烟墨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模拟手册上的墨迹情况,然后将虫胶用酒精溶解,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涂抹在字迹上,观察固色效果和对纸张的影响。

经过反复试验,苏念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浓度。她将虫胶溶液稀释到,然后用细毛笔蘸取溶液,轻轻涂抹在手册的墨迹上。这次,她没有像之前那样大面积涂抹,而是针对每一个模糊的字迹进行局部处理,确保虫胶溶液只作用在墨迹上,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纸页。

涂抹完成后,苏念将手册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干燥。她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纸页,心中既紧张又期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纸页上的虫胶溶液慢慢干燥,形成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

当纸页完全干燥后,苏念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镜观察。奇迹生了!原本模糊的字迹变得清晰了许多,墨迹的晕染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而且纸页表面没有出现黏的情况,透气性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墨迹的颜色没有生变化,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深黑色。

“成功了!”苏念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小林也兴奋地凑过来,看着修复后的字迹,忍不住说道:“太神奇了!苏老师,您太厉害了!”

苏念微微一笑,心中却清楚,这只是修复工作的一部分。墨迹固色完成后,接下来还要进行纸张的修补和装订。手册的不少纸页都有破损和缺失,需要用补纸进行修补。苏念选择了与原纸材质相近的竹纸,将补纸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然后用传统的糨糊进行粘贴。

糨糊也是苏念自己制作的,用的是上等的糯米,经过淘洗、浸泡、蒸煮、研磨、过滤、酵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糨糊粘性适中,不易霉,对纸张的损伤极小。她用细毛笔将糨糊均匀地涂抹在补纸的边缘,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补纸贴合在破损的纸页上,用吸水纸按压平整,去除多余的糨糊和空气。

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张补纸的大小、形状都要与破损处完全吻合,粘贴的位置也要精准无误,否则就会影响古籍的原貌。苏念一张一张地修补着,不知不觉又过了两天。

当最后一张补纸粘贴完成后,苏念开始进行装订工作。她选用了与原书线绳材质相近的棉线,按照传统的线装方法,将松散的纸页重新装订起来。她先用锥子在书脊处扎出均匀的小孔,然后将棉线穿过小孔,熟练地打结、缠绕,动作流畅而娴熟。

装订完成后,苏念将手册放在修复台上,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封面虽然依然有些褪色,但边角已经被修剪整齐,书脊处的线绳排列整齐,牢固而美观。内页的墨迹清晰可辨,破损的地方被修补得天衣无缝,整本书看起来既恢复了原貌,又保留了岁月的痕迹,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