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目光所及也是你 > 第163章 古籍修复难题(第2页)

第163章 古籍修复难题(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终于完成了。”苏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她拿起手册,轻轻翻开,书页间传来轻微的“沙沙”声,那是纸张和线绳摩擦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悦耳。手册上的文字清晰可见,那些记载着清末文物保护方法的字迹,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在这时,修复室的门被推开了,基金会的馆长和几位专家走了进来。他们得知苏念完成了修复工作,特意过来查看。

“苏念,辛苦你了。”馆长接过手册,小心翼翼地翻开,当看到清晰的字迹时,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太好了!字迹都能看清了,你真是立了大功!”

一位研究文物保护史的老专家也激动地说道:“这本手册太重要了!上面记载的一些修复技艺,我们只在文献中看到过记载,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详细的记录,这对我们研究清末的文物保护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苏老师,你的修复技术真是太精湛了!”

苏念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让这本珍贵的古籍重见天日,挥它的历史价值,我就很满足了。”

看着众人赞赏的目光,苏念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古籍修复工作就像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本古籍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而她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每当看到一本破损的古籍在自己手中恢复原貌时,苏念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她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古籍修复师就像是古籍的医生,既要诊断它的‘病情’,又要对症下药,让它重新‘健康’起来。”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修复台上的手册上,深蓝色的封面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苏念轻轻抚摸着手册的封面,心中暗暗誓要将这份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继续下去,无论遇到多少难题,都不会停下脚步。

馆长将手册轻轻放在桌上,语气郑重:“接下来,我们会组织专家团队对这本手册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把上面的珍贵技艺数字化存档,让更多人了解清末的文物保护智慧。苏念,后续的解读工作,还需要你从修复角度提供专业支持。”

苏念点头应下:“没问题,我会把修复过程中观察到的纸张特性、墨迹配方等细节整理成报告,供专家们参考。”

老专家忽然指着手册中一页模糊的草图问道:“苏老师,这部分图案边缘还有些淡淡的晕染,是不是修复时特意保留的?”

苏念凑近看了看,解释道:“是的。这部分墨迹原本扩散得很严重,我在固色时特意控制了虫胶溶液的用量,只固定了核心图案,保留了少量自然晕染的痕迹。一来是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刻意掩盖岁月留下的痕迹;二来这些晕染的形态,也能反映出当时的储存环境和墨汁特性,对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专家连连称赞:“考虑得太周全了!古籍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你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太难得了。”

小林在一旁听得满脸崇拜,忍不住问道:“苏老师,您当初怎么就想到用虫胶固色法了呢?我查资料时现,现在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了。”

苏念笑了笑,目光落在窗外渐渐西沉的夕阳上:“其实也是误打误撞。之前试过多种方法都失败后,我想起师父说过,古代修复师遇到难题时,总会回到最本质的材料和方法上。虫胶作为传统固色材料,透气性和兼容性都很好,只是获取不易。我当时想,既然现代材料不适用,或许古人的智慧能给出答案,没想到真的成功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也让我明白,古籍修复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要根据古籍的实际情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每一本古籍都是独一无二的,修复方法也必须量身定制。”

馆长感慨道:“说得好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种既辛苦又枯燥的工作,像你这样坚守十五年的,真是不多见。”

苏念摇摇头:“不枯燥的。你看,这些古籍就像有生命的,它们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修复它们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每一次成功修复,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正说着,苏念的手机响了,是老家的母亲打来的。她接起电话,语气瞬间柔和了许多:“妈,我这边忙完了,是啊,那个难题解决了……放心吧,我会注意休息的。”

挂了电话,苏念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意。母亲一直不太理解她为什么要做这份“整天和旧书打交道”的工作,直到去年,母亲来基金会参观,看到那些修复前后的古籍对比,才终于明白她坚持的意义。

“苏老师,您要不要先回家休息一下?您都快连轴转一周了。”小林关切地说。

苏念看了看表,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修复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桌上的工具已经被整理得整整齐齐,那本修复好的文物保护手册,静静地躺在真丝绒布上,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终于卸下了满身的疲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我先回去了。”苏念脱下白大褂,叠整齐放在柜子里,“明天我会把修复报告整理出来,小林,你今天也辛苦了,早点下班吧。”

走出基金会大楼,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午后的燥热。街道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与修复室里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念沿着人行道慢慢走着,脑海里还在回想着手册上的文字和草图。那些记载着“桐油拌石灰修补石碑”“蜂蜡密封书画”的古老技艺,让她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她忽然想起,手册的最后几页,还记载着一种“植物染料加固纸张”的方法,所用的植物在她老家的山上就有生长。或许,下次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为后续的修复工作积累更多经验。

回到家,苏念简单洗漱了一下,并没有立刻休息。她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这次的修复心得。从纸张检测数据到固色剂的浓度配比,从清洗的力度控制到修补的技巧细节,她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她十五年修复生涯的宝贵财富,也是留给后辈的经验。

写着写着,苏念的眼皮开始打架。她合上笔记本,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她仿佛看到了清末那位编写手册的官员,正伏案疾书,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又看到了这本手册在阁楼里历经百年风雨,默默等待着被现、被修复的那一天。

第二天一早,苏念精神饱满地来到基金会。她刚走进修复室,就看到馆长和几位专家已经在等着她了。

“苏念,这是我们初步整理的手册内容摘要,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馆长递给她一份打印好的文件。

苏念接过文件,仔细翻阅起来。手册里记载的内容比她想象的还要丰富,不仅有文物修复的具体方法,还有对不同材质文物储存环境的要求,甚至还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理念的论述,比如“以保为主,以修为辅”“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等,这些理念与现代文物保护的原则不谋而合。

“太珍贵了!”苏念忍不住感叹,“这里面提到的‘松烟墨加珍珠粉调配修复墨’的方法,我还从来没有尝试过,下次可以找机会试验一下。”

老专家笑着说:“我们正想邀请你一起参与后续的实验研究,把这些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说不定能为古籍修复带来新的突破。”

苏念欣然应允:“我非常乐意!能把这些失传的技艺挖掘出来、传承下去,是我的荣幸。”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念一边整理修复报告,一边参与手册的解读和研究工作。她和专家们一起,对手册中记载的每一种方法进行考证和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现手册中记载的“植物染料加固法”确实能有效增强纸张的韧性,而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这个现让大家都兴奋不已,决定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到更多的古籍修复工作中。

与此同时,基金会也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古籍修复成果展,将包括这本文物保护手册在内的修复成果向公众展示。展览当天,很多市民慕名而来,当他们看到这本历经百年沧桑、在苏念手中重获新生的古籍时,都纷纷驻足赞叹。

有一位中学生好奇地问苏念:“姐姐,修复一本书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值得吗?”

苏念蹲下身,温柔地看着他:“值得呀。你看,这本书里记载的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若是没人修复它,这些珍贵的知识就会永远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读的古诗词、学的传统文化,都是通过一本本古籍传承下来的。修复古籍,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中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苏念知道,古籍修复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她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修复室里只有师父和她两个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加入这个行业,像小林这样的实习生,虽然经验还不够丰富,但充满了热情和干劲。

这天下午,苏念正在修复室里指导小林进行纸张纤维检测,馆长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容:“苏念,好消息!我们收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通知,这本清末文物保护手册被列入了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后续还会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

苏念心中一阵激动,眼眶微微有些湿润。这不仅是对这本手册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她多年修复工作的肯定。

她走到修复台前,再次拿起那本深蓝色封面的手册,轻轻翻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清晰的字迹上,仿佛为这些百年前的文字镀上了一层金光。苏念的指尖拂过纸页,感受到了纸张的温润和韧性,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力量。

她知道,这本文物保护手册的修复工作虽然已经完成,但它所承载的智慧和精神,以及古籍修复这项事业,还将继续传承下去。而她,会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守护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穿越时光的长河,向未来诉说属于过去的故事。

修复室里,檀香依旧袅袅,阳光正好,那些沉睡的古籍,正等待着被唤醒,而苏念和她的后辈们,也将在这条守护文化根脉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永不停歇。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dududu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