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傅笑了笑:“这些老铜器只要没被严重腐蚀,除锈修复后都能恢复原样,关键是修复后要注意保养,避免再次生锈。”
整个下午,文化站里都挤满了前来送文物的村民,每个人都带着自家的“宝贝”,脸上满是期待与忐忑。苏念和团队成员们耐心地接待每一位村民,仔细检查每一件文物,详细登记信息,还要解答大家各种各样的问题。
“苏老师,我这瓷瓶上面的画掉了一块,能补得跟原来一样吗?”
“苏老师,我家的木盆漏水了,修完还能用来洗衣服吗?”
“苏老师,这些老物件是不是都很值钱啊?”
面对村民们的疑问,苏念总是耐心解答。她会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告诉村民修复的方案和效果,也会如实说明哪些文物有收藏价值,哪些主要是民俗纪念意义。她还会趁机给村民们普及简单的文物保护知识:“陶瓷器怕摔怕潮,平时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木器要注意防虫防潮,定期用干布擦拭;金属器要避免接触水分,不用的时候可以涂上一层薄油防锈。”
村民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有的则让身边的孩子认真听着,嘴里念叨着:“这些知识太有用了,以前都不知道这些老物件还需要这么多讲究。”
一直忙到傍晚时分,送文物的村民才渐渐散去。苏念和团队成员们统计了一下,一下午就接收了三十多件文物,涵盖了陶瓷、木质、金属、纺织等多个类别,破损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磕碰破损的,有受潮霉变的,有虫蛀腐朽的,还有锈蚀严重的。
“没想到村民们手里有这么多老物件,”林薇揉了揉酸的胳膊,脸上却带着兴奋,“这些文物虽然大多是民用品,但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修复好它们太有意义了。”
“是啊,”陈默看着登记册,“你看这件清代的刺绣荷包,虽然破损严重,但上面的针法很精致,是当地特有的刺绣工艺,修复的时候得格外小心,不能破坏原有针法。”
赵师傅收拾着工具:“还有那把民国的铜壶,壶身上的錾刻花纹很有特色,除锈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不能把花纹磨掉了。”
苏念看着墙角堆放的文物,心中充满了干劲:“这些文物都是村民们的心血,也是咱们公益培训的最好教材。明天开始,咱们一边修复,一边教学,让村民们亲眼看到修复的过程,亲手参与简单的保护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把文物保护的知识传递下去。”
晚饭是在文化站吃的,王站长果然炖了一大锅土鸡,还炒了几个当地的野菜,味道鲜香可口。大家累了一下午,都吃得格外香甜。饭后,苏念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个短会,分配了明天的工作任务:“明天上午九点培训正式开始,我先给村民们讲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包括当地常见文物的类型、破损原因和基本保护方法。然后林薇负责陶瓷文物修复的演示和教学,陈默负责木质文物,赵师傅负责金属文物,咱们分三个区域同时进行,让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
“没问题,”林薇点点头,“我已经准备好要演示的陶瓷碎片,明天可以从清理、拼接、填补这些基础步骤开始教。”
“我也准备了几块不同破损程度的木板,”陈默补充道,“可以教大家如何识别木材的破损类型,以及简单的打磨和上蜡技巧。”
赵师傅说道:“我带了一些生锈的铁钉和小铜件,明天可以现场演示除锈和防锈的方法,村民们容易上手。”
“还有,”苏念强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村民们可能没有相关基础,很多专业术语要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操作步骤要一步步讲清楚,让大家都能看懂学会。遇到村民有疑问,要及时解答,鼓励大家动手尝试。”
会议结束后,苏念独自走到院子里。夜色渐浓,山间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起她的丝。抬头望去,天空中繁星点点,比城市里看到的要明亮得多。远处传来几声犬吠,还有村民家隐约的灯光,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中。
她想起下午那位抱着青花瓷碗的老人,想起他看到瓷碗有修复希望时眼中的光芒;想起那个对修复过程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想起村民们认真学习保护知识的样子。这些画面让她更加坚信,这次公益培训是有意义的。文物保护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每一件民间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份记忆,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身边的老物件,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青石镇只是第一站,未来,她还要带着团队去更多偏远的地方,把文物保护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文化站的院子里就已经有村民在等候了。有的是来看看自己的文物修复进度,有的是特意来参加培训的,还有的是带着孩子来长见识的。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脸上都带着期待。
苏念和团队成员们早早地来到文化站,做着培训前的最后准备。林薇将陶瓷修复工具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还特意准备了几块不同破损程度的陶瓷碎片,用来演示不同的修复步骤;陈默在桌子上铺上了防滑垫,将打磨工具、木材填补剂、蜂蜡等依次排开;赵师傅则将除锈剂、防锈油、软布等工具摆放整齐,还提前处理了几个小铜件,作为演示样品。
上午九点,培训正式开始。正殿里已经坐满了村民,连门口都站了不少人。苏念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里拿着一个破损的陶罐,微笑着开口:“各位乡亲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文物保护公益培训。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什么是文物?”
台下立刻有人回答:“就是老物件呗!”
“祖上传下来的宝贝!”
“值钱的东西!”
苏念笑着点点头:“大家说得都对,但也不完全全面。文物不只是老物件、宝贝,也不一定都值钱。它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是我们祖先生活的见证,可能是一个陶罐、一把铜锁,也可能是一根房梁、一块刺绣,只要它承载着咱们青石镇的记忆,记录着祖辈的生活,就是值得我们保护的文物。”
她举起手中的陶罐:“就像这个陶罐,可能只是以前村民们用来装米、盛水的普通器具,不值什么大钱,但它跟着祖辈们风风雨雨几十年,见证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这就是它的价值。现在它破了,如果我们不管它,用不了几年,它就会彻底碎掉,那些关于祖辈生活的记忆,也会跟着消失。”
台下的村民们纷纷点头,有人小声说道:“是啊,我家也有个这样的陶罐,现在放在柴房里,都快烂了。”
“我奶奶留下的绣花鞋,鞋面都霉了,我一直想扔,又觉得可惜。”
苏念听到这些话,心中更觉责任重大:“所以今天我们来做两件事,一是免费帮大家修复这些破损的文物,二是教大家怎么保护它们。修复只能救一时,学会保护才能让这些老物件长久地留下来,传给咱们的子孙后代。”
接下来,苏念开始讲解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她没有用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结合青石镇的气候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不同材质文物的破损原因:“咱们山里潮湿,陶瓷器容易受潮霉,木质器容易虫蛀开裂,金属器容易生锈,这些都是文物破损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原因,我们就能针对性地保护它们。”
她详细讲解了日常保护的小技巧:“陶瓷器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放在潮湿的墙角或灶边;木质器要定期用干布擦拭,现有虫蛀的痕迹,就用花椒、艾草包放在旁边,天然防虫;金属器不用的时候,要擦干表面的水分,涂上一层薄薄的菜籽油,就能防止生锈。”
村民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拿出手机录音,有的让身边的孩子记下来,还有的主动提问:“苏老师,我家的木柜子放在楼上,还是潮得厉害,怎么办?”
“可以在柜子里放几包石灰或者木炭,它们能吸潮,记得定期拿出来晒一晒,反复使用就行。”苏念耐心解答。
“苏老师,我家的铜盆平时用来洗脸,怎么保养才能不生锈?”
“用完后一定要擦干,尤其是盆底和边缘,别留水渍。每隔一段时间,用软布蘸着菜籽油擦一遍,就能起到防锈的作用。”
一个小时的基础知识讲解结束后,培训进入实操环节。正殿里的长桌被分成了三个区域,林薇、陈默、赵师傅各自负责一个区域,开始演示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过程,苏念则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走动,随时解答村民们的疑问。
林薇的陶瓷修复区围了不少村民,大家都好奇地看着她手中的青花瓷碗——正是昨天那位老人送来的破损瓷碗。林薇先拿出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碗身上的泥土和灰尘:“修复陶瓷器,第一步是清理,一定要用软毛刷,不能用硬刷子,不然会刮伤瓷面。”
她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清理完表面,还要检查裂纹。大家看,这个碗不仅碗口缺了一块,碗身上还有几道细小的裂纹,我们需要用专用的黏合剂把裂纹粘牢,再用填补材料把缺口补上。”
她拿出透明的黏合剂,用细针小心翼翼地注入裂纹中,然后用夹具轻轻固定:“黏合剂需要时间凝固,大家在家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粘好后一定要固定好,别乱动,不然粘不牢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旁边一位村民看得跃跃欲试:“林老师,我家有个破瓷盘,能不能让我试试清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