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林薇笑着递过一把软毛刷和一个破损的瓷盘样品,“你轻轻刷,顺着瓷面的纹路刷,别太用力。”
村民接过毛刷,小心翼翼地刷着瓷盘,动作虽然生疏,却格外认真。林薇在一旁耐心指导:“对,就是这样,慢一点,把缝隙里的灰尘都刷干净。”
陈默的木质文物修复区也很热闹。他面前摆着那位老人送来的榆木房梁,正在演示如何处理虫蛀的地方:“大家看,这些小孔就是虫子蛀的,我们先要用专用的防虫剂注入孔中,杀死里面的虫卵,防止继续蛀蚀。”
他用针管将防虫剂注入虫蛀孔,然后用细木丝填满小孔:“填满后,再用砂纸轻轻打磨平整,最后涂上蜂蜡,既能防潮,又能保护木材表面。”
一位中年男子问道:“陈老师,我家的樟木箱花纹掉了一块,能不能补得跟原来一样?”
陈默点点头:“可以用和木箱颜色相近的木材粉末,混合黏合剂,调成填补膏,填补在脱落的地方,然后按照原来的花纹形状打磨,最后上蜡,就能和原来的花纹基本一致。”
他拿出调好的填补膏,演示了填补和打磨的过程,然后让那位村民亲手尝试。村民学着陈默的样子,一点点填补、打磨,虽然手法不够熟练,但在陈默的指导下,很快就完成了一小块的填补。看着自己的成果,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原来这么简单,我回家也能试试修修我的木箱了。”
赵师傅的金属文物修复区更是吸引了不少村民围观。他手中拿着那把锈迹斑斑的铜锁,正在演示除锈的过程:“除锈不能用砂纸硬磨,不然会损伤金属表面,我们用这种温和的除锈剂,蘸在软布上,轻轻擦拭锈迹。”
他一边擦拭,一边讲解:“大家看,锈迹慢慢就掉了,露出了里面的黄铜色。除锈后,一定要擦干,然后涂上一层防锈油,防止再次生锈。”
村民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小金属件,请求赵师傅指导。赵师傅一一应允,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除锈、防锈。一位老大娘拿着一枚生锈的银簪,在赵师傅的指导下,用软布蘸着除锈剂轻轻擦拭,不一会儿,银簪就恢复了原本的光泽。“太神奇了!”老大娘激动地说,“这是我年轻时的陪嫁,生锈后就一直放着,没想到还能恢复原样。”
整个实操环节,文化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亲手尝试修复和保护文物的技巧。苏念穿梭在各个区域,看到村民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
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直跟在林薇身边,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修复步骤,还时不时地提问。林薇耐心地解答她的疑问,最后还让她尝试用软毛刷清理一块陶瓷碎片。小女孩学得格外认真,清理完碎片后,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林老师,我学会了!以后我家的老物件,我来保护!”
苏念走过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真乖,文物保护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你以后就是咱们青石镇的小小文物保护员啦!”
小女孩用力点点头,眼神坚定,仿佛已经肩负起了保护文物的重任。
中午休息的时候,村民们并没有散去,而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流着上午学到的知识和技巧。有的村民拿出自己带来的文物,互相讨论着该如何修复和保护;有的则围着苏念和团队成员,继续请教问题。
王站长看着这热闹的场景,笑着对苏念说:“苏老师,你们真是做了件大好事!以前村民们都不把这些老物件当回事,现在大家都知道它们的珍贵了,还学会了保护它们,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啊!”
苏念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也多亏了王站长和乡亲们的支持。文物保护不是我们一个团队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下午,培训继续进行。苏念专门安排了“一对一指导”环节,让村民们带着自己的文物,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亲手进行简单的修复操作。
那位送来青花瓷碗的老人,在林薇的指导下,亲手用软布擦拭着修复好的瓷碗。看着碗口的缺口被完美填补,碗身上的花纹重新变得清晰,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这碗恢复原样,苏老师,林老师,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大爷,不用谢,”林薇笑着说,“以后您要记得,把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别摔着,定期用干布擦擦,它就能一直好好的。”
老人连连点头:“我记住了,我要把它好好收起来,传给我孙子,让他也知道这是咱们家的传家宝。”
送来榆木房梁的老人,在陈默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给木材上蜡。他一边给房梁上蜡,一边说:“以前只知道这房梁是老物件,舍不得扔,现在学会了怎么保护它,我要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收着,以后给孙子讲讲老房子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师傅则指导一位村民修复了一把生锈的铜壶。村民看着修复后光亮如新的铜壶,兴奋地说:“这壶是我爷爷用来烧水的,我小时候还用过,后来生锈了就不用了。现在修好了,我还要用它烧水,让我的孩子也尝尝爷爷那辈的味道。”
苏念看着这一幕幕,心中充满了感动。这些民间文物,或许没有博物馆里的文物那么珍贵,却承载着最真实的乡土记忆和最朴素的情感。修复它们,不仅是修复一件器物,更是修复一段记忆,传承一份情感。
培训接近尾声时,苏念组织了一场“文物保护承诺”活动。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横幅,上面写着“保护民间文物,传承乡土记忆”,邀请所有参加培训的村民在横幅上签字。
村民们纷纷走上前,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有的村民不识字,就请别人帮忙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自己按下手印。那位十来岁的小女孩,也在横幅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字迹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力量。
苏念看着横幅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手印,激动地说:“各位乡亲们,谢谢大家的支持和承诺。从今天起,我们都是文物保护的参与者和守护者。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保护好身边的老物件,让它们承载的记忆和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久久回荡在文化站的院子里,也回荡在青石镇的青山绿水间。
培训结束后,苏念和团队成员们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留下来继续为村民们修复剩下的文物。接下来的几天里,文化站里依然挤满了村民,有的是来取修复好的文物,有的是特意来感谢苏念和团队成员,还有的是带着新现的老物件来咨询保护方法。
有一位村民,在培训结束后,特意跑到山上,把埋在土里的一个老陶罐挖了出来。他说:“以前不知道这陶罐是文物,就埋在土里了。现在知道了,要好好保护它,以后给孩子们看看。”
还有一位村民,将自己家珍藏的一幅老刺绣捐给了镇文化站。她说:“这刺绣是我太奶奶绣的,我一个人保护不好它,捐给文化站,让更多人看到,也让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苏念和团队成员们被村民们的热情和对文物的珍视深深打动。他们不仅修复了一件件破损的文物,更在村民们心中种下了文物保护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生根芽,长成参天大树,守护着青石镇的乡土记忆和文化根脉。
五天后,苏念和团队成员们完成了所有文物的修复工作,准备离开青石镇。王站长和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文化站,为他们送行。
“苏老师,你们可一定要再来啊!”王站长握着苏念的手,依依不舍地说,“这次培训让我们学到了太多东西,村民们都盼着你们下次再来,给我们讲讲更多文物保护的知识。”
“是啊,苏老师,谢谢你们帮我们修复了这么多宝贝!”
“以后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这些老物件,不辜负你们的教导!”
村民们纷纷说道,有的还带来了自家种的核桃、板栗,硬要往苏念和团队成员们的手里塞。
苏念看着眼前这些淳朴热情的村民,心中充满了不舍:“各位乡亲们,谢谢你们的热情招待。青石镇是我们公益培训的第一站,也是最让我们难忘的一站。以后我们一定会再来,也欢迎大家有任何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她转头看向文化站的方向,那里不仅存放着修复好的文物,更存放着村民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珍视。她知道,这次青石镇之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带着团队,去更多偏远的山区,把文物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民间文物得到保护,让更多乡土记忆得以传承。
越野车缓缓驶离青石镇,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苏念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青山和土坯房,心中充满了希望。她仿佛看到,在那些偏远的山区,一个个破损的文物被修复,一个个文物保护的种子被种下,一片片乡土文化的根脉被守护。
公益培训第一站,圆满落幕。而文物保护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苏念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付出努力,只要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就一定能跨越时光的阻隔,长久地留存下去,讲述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故事。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dududu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