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七零小农女 > 第31章 研发中心的梦想(第1页)

第31章 研发中心的梦想(第1页)

政策春风带来的资金活水,如同为“锦绣”这棵大树注入了充沛的养分,使其枝干愈粗壮,叶片愈葱茏。税收减免优化了财务状况,补贴和低息贷款则如同握在手中的利剑,亟待指向最具战略价值的方向。当渠道扩张稳步推进,品牌形象日益提升之时,苏晚的思绪,却早已穿越了当下如火如荼的生产与销售,投向了那决定企业未来能走多远、能攀多高的真正基石——技术的源头创新。

这种焦灼感,源于几次看似微小,却在她心中激起巨大波澜的事件。

一次是与德国客商汉斯先生的深度交流。对方在赞赏“锦绣”工艺进步的同时,也委婉提及,国际顶尖品牌已开始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具备温控调节功能的智能面料,并展示了其轻薄保暖、吸湿排汗的惊人特性。那是一种“锦绣”乃至国内大多数服装厂都未曾触及的技术领域。

另一次,是设计总监陈雪在尝试实现一个极具创意的立体剪裁构想时,受限于现有面料的物理特性,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她无奈地向苏晚抱怨:“苏总,我们的想法已经跑到前面了,但我们的‘材料库’还停留在原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还有一次,是生产线上的一次小范围质量波动。周志刚工程师带领团队排查了数日,才现问题出在一批进口染料的细微批次差异上,而他们缺乏精准的分析仪器,只能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反复试验,耗时耗力。

这些事件,如同散落的珍珠,被苏晚敏锐地串联起来。她清晰地看到,“锦绣”过去的展,更多依赖于对现有技术的优化、对市场需求的快响应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追赶阶段是有效的,但要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顶尖品牌同台竞技,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技术内核。不能再满足于“引进消化吸收”,必须走向“源头创新与自主研”。

一个酝酿已久的、更为宏大的构想,在她心中彻底成型。

在一次例行的高层管理周会上,当各部门汇报完近期工作后,苏晚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总结部署,而是缓缓站起身,走到了会议室前方那块巨大的白板前。她的神情郑重,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最终定格在“艰苦奋斗、质量为先、诚信共赢”那十二个苍劲有力的企业文化大字上。

“诸位,”她清亮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我们的‘锦绣’,如今渠道在扩张,品牌在升值,政策在支持,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五年后,十年后,支撑我们‘锦绣’继续站在市场顶端、甚至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的,究竟是什么?”

她不等众人回答,拿起笔,在白板上用力地写下了三个词: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

“是它们!”苏晚用笔尖重重地点着这三个词,“不是我们现有的、随时可能被模仿和越的销售网络,也不是我们目前掌握的、依赖于外部设备和原料的加工技术,更不是仅仅停留在款式层面的设计!而是这些——能够定义未来服装形态的新材料!能够颠覆传统制造效率与精度的新工艺!能够融合科技与美学、引领消费潮流的新设计!”

她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构想:

“我提议,正式启动筹建我们‘锦绣’自己的——企业技术研中心!”

她详细阐述了这个研中心的定位与目标:

“这个中心,将不再附属于生产或设计部门,而是一个独立的、高规格的、专注于前沿技术探索和应用的基础研机构!它将设立三大核心实验室:新材料实验室,专注于功能性纤维、智能面料、环保可再生材料的研;新工艺实验室,专注于数字化建模、智能制造、精益生产流程的优化与创新;新设计实验室,越现有的服装设计,探索人机工程学、可穿戴科技与时尚美学的融合!”

“它的使命,不是解决眼前的生产难题,而是为‘锦绣’的未来,储备技术,创造可能,打造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构想,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冲突来得迅猛而直接,其核心就在于苏晚所构想的前瞻性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研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且见效极慢。

先难的,依旧是掌管钱袋子的杨建华会计。他的脸色因为激动而有些红,拿着钢笔的手甚至有些微微颤抖:

“苏厂长!我理解您对技术的重视!但是……但是您知道建立一个这样的研中心,需要投入多少钱吗?”他几乎是掰着手指头算给苏晚听,“场地建设或租赁、装修,这是第一笔巨款!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分析、实验设备,这更是一个无底洞!还有,聘请高水平的研人员,他们的薪资待遇远高于普通工程师和技术员!这还仅仅是固定投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拔高了几分:“最重要的是,这东西,它不产生直接效益啊!新材料的研究,可能三年五年都出不了成果;新工艺的探索,失败是家常便饭;新设计……那更是虚无缥缈!这么大一笔钱投进去,可能五年、十年都看不到回报!这会严重拖累我们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我们正在进行的渠道扩张和市场投入!风险太大了!我……我坚决反对!”

生产副厂长孙卫国也面露难色:“苏厂长,咱们现在的生产任务这么重,订单都排到下半年了。抽调骨干技术人员去搞那个……那个听起来就很悬乎的研,会不会影响正常生产?而且,工人们会不会觉得,我们放着现成的钱不赚,去搞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就连一向支持技术升级的周志刚工程师,此刻也显得十分犹豫。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但也同样清楚基础研的艰辛与不确定性。“苏厂长,搞研,特别是基础性的研,确实是个烧钱的活儿,而且……十有八九会打水漂。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小范围地、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一步到位搞这么大的研中心,是不是……太激进了?”

会议室里弥漫着浓重的疑虑和反对情绪。苏晚的构想过于前,过于宏大,出了绝大多数习惯于在现有框架内思考的管理者的认知范畴。巨大的资金压力、漫长而不确定的回报周期、以及对现有业务可能产生的冲击,像三座大山,横亘在构想与现实之间。

苏晚静静地听着所有人的反对意见,她没有打断,也没有立刻反驳。她能理解他们的担忧,这些都是基于对企业负责的态度。但她更深知,如果现在不投入,未来就可能永远失去领先的机会。她将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那个始终沉默的身影。

林长河从一开始就坐在他的位置上,手指无意识地在一份关于进口精密仪器参数的资料上轻轻敲击着,仿佛会议室里激烈的争论与他无关。

当所有人的目光,或因寻求支持,或因等待他最终表态,而逐渐聚焦到他身上时,他才缓缓抬起头。

他没有去看情绪激动的杨会计,也没有看面露难色的孙卫国,他的目光,越过众人,直接落在了站在白板前、虽然坚定却难免显得有些孤立的苏晚身上。

他的眼神依旧沉静,但那双深邃的眸子里,却仿佛有暗流涌动。他想起了引进第一台自动化裁剪机时众人的反对,想起了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时遇到的阻力,想起了每一次苏晚力排众议、做出那些在当时看来极具风险,事后却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他不懂那些复杂的材料科学名词,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可穿戴科技”的具体含义。但他懂得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打架,要有好家伙;种地,要有好种子。现在“锦绣”不缺市场,不缺渠道,缺的,就是那种能一直领先别人的“好家伙”和“好种子”。

他缓缓站起身,动作依旧沉稳。他没有看任何人,而是迈步走到了苏晚身边,与她并肩站立,面向众人。他那高大挺拔的身影,本身就带着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