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婷沉思片刻,说道:“我有个办法。咱们可以和商户、乡绅合作,让他们出资赞助水利工程,政府给予回报——比如,免除他们一年的营业税,或者授予‘功德牌匾’,在县城的功德碑上刻上他们的名字。同时,咱们的兵工厂可以多生产一些武器配件,卖给友好的军阀,换取资金。”
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苏玉婷立刻行动起来,召集了临城、沙河两县的商户和乡绅,召开水利募捐大会。会上,苏玉婷详细介绍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水利修成后,农田丰收,粮食充足,大家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而且,政府会为出资的商户、乡绅颁功德牌匾,让大家名留青史。”
商户们纷纷响应,临城最大的布商王老板当场表示捐赠五千两白银:“马司令为百姓办实事,我们商户也不能落后。水利修好了,百姓有钱了,才能买更多的布,我们的生意才能更红火!”
乡绅们也不甘示弱,之前被马小丑惩罚过的张乡绅,为了弥补过错,也捐赠了三千两白银。短短几天,就募集到了三万两白银,加上兵工厂出售武器配件的收入,五万两白银的资金缺口顺利补齐。
资金到位后,兴修水利工程正式开工。马小丑下令,从部队中抽调两千名士兵,同时招募三千名百姓,组成水利建设大军。士兵们负责开凿水库、修建水渠的主干部分,百姓们则负责挖掘支渠、运送材料。
开工那天,沙河上游的山谷里,旌旗招展,人声鼎沸。马小丑亲自挥起第一锄头,挖下了水库的第一方土。“兄弟们,乡亲们!这水渠、这水库,是咱们临城的生命线,是子孙后代的幸福线!今天咱们多流一滴汗,明天百姓就多收一斗粮!”
士兵们和百姓们士气高涨,纷纷拿起工具,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水库的修建最为艰难,山谷中的石头坚硬,需要用铁锤、钢钎一点点开凿。士兵们光着膀子,挥舞着铁锤,“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日夜不停,火花溅满山谷。很多士兵的手上磨出了血泡,缠上布条继续干;有的士兵累得晕倒在工地上,醒来后喝口水,又立刻投入战斗。
百姓们也毫不逊色。李老汉带着狗剩,加入了挖掘支渠的队伍。李老汉虽然年纪大了,但干活十分卖力,挖渠、运土,样样不落。狗剩才十三岁,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锄头挖土,用竹筐运土,脸上沾满了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
林婉清和苏玉婷也没有闲着。林婉清负责后勤保障,她在工地附近搭建了临时厨房,组织妇女们为士兵和百姓们做饭、烧水。每天天不亮,厨房就开始忙碌起来,蒸馒头、熬粥、炒青菜,确保大家能吃上热饭热菜。她还特意让人熬制了绿豆汤、凉茶,送到工地上,为大家解暑降温。
有一次,工地上爆了痢疾,几名士兵和百姓上吐下泻,浑身无力。林婉清得知后,立刻让人将患者隔离,请来医生诊治,又让人将工地的饮用水烧开,严格消毒,还在食物中加入了预防痢疾的草药,很快就控制住了病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玉婷则负责材料供应和工程监督。她每天都要核对木材、石材、工具的消耗情况,确保材料及时供应;同时,她还要巡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现问题及时整改。有一次,她现一段水渠的堤坝修得不够牢固,立刻下令返工,并对负责该段工程的军官进行了严厉批评:“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天要是偷工减料,明天洪水一来,就会冲毁堤坝,淹没农田,害了百姓!”
在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挖掘主干渠时,需要穿过一片沼泽地,土质松软,水渠挖好后容易坍塌。马小丑得知后,亲自来到沼泽地查看,想出了办法:“用石头铺垫渠底,再用夯土加固渠壁,这样就能防止坍塌。”士兵们按照他的方法,果然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次,连续几天大雨,山谷里积水严重,工地泥泞不堪,无法施工。马小丑下令,趁着大雨间隙,修建排水沟,将积水排出;同时,让工匠们制作简易的防雨棚,确保材料不被雨水浸泡。雨停后,他立刻组织大家清理工地,尽快恢复施工。
两个月的时间里,马小丑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士兵们、百姓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休息。他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皮肤被晒得黝黑,却丝毫没有怨言。看到水库的堤坝一天天增高,水渠一点点延伸,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终于,在秋末冬初,水利工程顺利完工。一座容量达百万立方米的水库拔地而起,三条主干渠像三条巨龙,蜿蜒伸展,连接着数万亩农田,数十条支渠如同毛细血管,将水源输送到每个村庄、每块田地。
竣工那天,马小丑组织了盛大的通水仪式。随着水库闸门的缓缓打开,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流淌,一路欢歌,奔向干涸的农田。百姓们纷纷跑到渠边,捧起河水,激动地欢呼雀跃。“水来了!水来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旱季了!”“马司令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
李老汉站在渠边,看着河水滋润着自己的田地,老泪纵横。他拉着狗剩,对着马小丑深深鞠了一躬:“司令,谢谢您!您为咱们修了水渠,以后咱们的田地再也不会缺水了,粮食一定会大丰收!”
通水后的第二年春天,临城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春旱,周边几个县的农田因为缺水,麦苗大面积枯死,而临城、沙河两县的农田,因为有了水渠灌溉,麦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到了秋收时节,粮食产量较往年又翻了一番,不仅满足了百姓的口粮,还储备了大量军粮,为部队的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三、开办学堂:让孩童点亮未来
解决了温饱问题,马小丑把目光投向了教育。他深知,乱世之中,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更需要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只有让孩子们读书识字,才能改变临城的未来。
在临城、沙河两县,绝大多数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没有上学的机会,他们要么跟着父母种地,要么帮着家里放牛、放羊,一辈子目不识丁,只能重复祖辈的命运。马小丑巡查时,多次看到孩子们趴在学堂窗外偷听读书声的场景,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马小丑下定决心,开办两所官办学堂,一所设在临城县城,命名为“临城学堂”;一所设在沙河县,命名为“沙河学堂”,穷苦人家的孩子一律免费入学,不仅免学费,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和午饭。
学堂的选址很快确定下来。临城学堂选在县城里一处废弃的寺庙,寺庙规模不小,有大殿、厢房,稍加修缮就能使用;沙河学堂则选在沙河县衙旁边的一处旧宅院,环境安静,适合读书。
修缮学堂的工作交给了赵虎,他带着士兵们,将寺庙和旧宅院打扫干净,修补破损的墙壁,更换腐朽的门窗,将大殿改成教室,厢房改成先生的住处和学生的宿舍。林婉清则亲自挑选桌椅板凳,她让人打造了结实耐用的木质桌椅,确保孩子们能安心读书。
接下来是聘请先生。马小丑要求,先生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人品端正、有爱心,愿意为穷苦孩子授课。李参谋四处打听,找到了两位合适的人选。
一位是张夫子,年近六十,是前清的秀才,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清朝灭亡后,张夫子不愿为军阀效力,隐居在乡下,靠教书为生,收费低廉,不少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曾跟着他读过几天书。李参谋找到他时,张夫子正在自家小院里种菜,听说马小丑要开办免费学堂,为穷苦孩子授课,当即答应下来:“马司令为百姓办实事,老夫愿意尽绵薄之力,让更多孩子读书识字,明白事理。”
另一位是陈先生,三十多岁,曾在省城的新式学堂读书,学过算术、地理、自然等新知识,思想开明。他因为看不惯军阀的残暴统治,回到了家乡,一直想找机会为家乡做点贡献。得知马小丑开办学堂,他主动前来报名:“我愿意教孩子们新知识,让他们不仅能读书识字,还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位先生的到来,让马小丑十分高兴。他亲自接见了他们,与他们商议学堂的课程:“除了传统的国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还要加上算术、地理、自然,让孩子们学到实用的知识。另外,还要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爱国、爱民、勇敢、正直的品格。”
张夫子和陈先生都表示赞同。张夫子负责教授国学,陈先生负责教授算术、地理和自然,两人分工协作,共同为孩子们授课。
学堂筹备就绪,接下来就是劝学。虽然学堂免费,但很多穷苦人家的父母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他们觉得孩子上学耽误干活,不如在家种地、放牛,还能为家里添一份力。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学堂,林婉清和苏玉婷亲自下乡劝学。她们带着丫鬟,走遍了临城、沙河两县的各个村庄,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
“王大嫂,让孩子去上学吧。”林婉清来到李家村的王大嫂家,看着院子里正在喂猪的孩子,温柔地说道,“孩子现在读书识字,将来就能有出息,不用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学堂不仅免费,还管午饭,不用你操心孩子的吃饭问题。”
王大嫂叹了口气:“夫人,我也想让孩子上学,可家里就靠他放牛、割草,他走了,活谁干啊?”
苏玉婷连忙说道:“王大嫂,你放心,孩子上学后,放学时间很早,不耽误干活。而且,孩子学会了算术,将来你家卖粮食、做买卖,也能算清楚账,不会被人坑骗。再说,要是孩子将来能考上功名,或者被司令重用,你们家就能彻底摆脱贫困了!”
林婉清又补充道:“我们还会在学堂里教孩子一些手艺,比如木工、铁匠的基础,就算将来不当官、不从军,也能有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在林婉清和苏玉婷的耐心劝说下,王大嫂终于松了口:“那……那我就让孩子试试吧。要是他真能学到东西,我就感激不尽了。”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村庄不断上演。林婉清和苏玉婷用她们的真诚和耐心,打动了一位又一位家长。李老汉也带着狗剩,来到临城学堂报名:“司令,夫人,我想让狗剩上学,让他多学点知识,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报答您的恩情!”
开学那天,临城学堂和沙河学堂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临城学堂的院子里,挤满了前来报名的孩子和家长,一共来了两百多名学生,最小的才六岁,最大的已经十五岁。孩子们穿着洗得白的衣服,脸上带着羞涩又兴奋的笑容,手里紧紧攥着学堂免费放的笔墨纸砚。
马小丑亲自参加了开学典礼,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心情格外激动:“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临城学堂!从今往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张夫子和陈先生就是你们的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仅要读书识字,还要学会做人,将来用你们的知识和本领,建设临城,保卫家园!”
孩子们齐声喊道:“谢谢司令!我们一定好好学习!”
开学典礼结束后,孩子们走进教室,开始了他们的读书生涯。张夫子教孩子们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回荡在县城的上空,那是希望的声音,是未来的声音。
陈先生则教孩子们算术,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用实物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他还带着孩子们观察自然,教他们认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讲解地理知识,让孩子们知道,除了临城,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学堂的生活,让孩子们的命运生了改变。狗剩以前每天跟着爷爷种地、放牛,从未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来到学堂后,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学习格外刻苦。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堂,打扫教室、预习功课;晚上,他回到家,还会在煤油灯下复习当天学到的知识。
张夫子很喜欢狗剩,经常单独辅导他:“狗剩,你很聪明,只要好好学,将来一定能有大作为。”
狗剩点点头,眼神坚定:“先生,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马司令和爷爷的恩情,让临城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