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临城,晨光穿透薄雾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市集里已渐渐响起商贩的吆喝声与百姓的谈笑声。苏玉婷身着一身浅紫色官裙,裙摆绣着细密的缠枝莲纹,髻上仅簪一支碧玉簪,既不失端庄,又透着几分干练。她站在市集入口的高台上,望着眼前初具雏形的繁荣景象,眼底泛起欣慰的笑意。上一章座谈会的圆满落幕,不仅化解了商户受损的危机,更让她看清了临城经济展的潜力与症结——苛捐杂税过重、产业单一、贸易闭塞,唯有对症下药,才能让临城的经济真正活起来。
“苏夫人,这是昨日各商户的登记名册,还有取消苛捐杂税后的税收核算表,请您过目。”主簿周先生捧着厚厚的账本,快步走到高台下,恭敬地递了上来。周先生是临城本地的老吏,历经几任统治者,起初对这位年轻的女眷理政本有疑虑,可经过商户赔偿案的处置,他早已对苏玉婷的能力心服口服。
苏玉婷接过账本,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税种:厘金、落地税、牙税、铺税……光是名目就有十余种,更别提地方乡绅私自加征的“车马费”“保护费”。她眉头微蹙,沉声说道:“这些苛捐杂税,就像勒在商户脖子上的绳索,不彻底斩断,临城的商业永远兴不起来。周先生,你即刻拟一道告示,明示全城:除田赋、营业税外,其余所有苛捐杂税一律废除;此前被乡绅私自加征的款项,限三日内全额退还,逾期不还者,以贪墨论处。”
周先生心中一震,连忙应道:“夫人三思!有些税种是历任传下来的规矩,尤其是乡绅们加征的部分,若是强行废除退还,怕是会引来他们的不满。”
苏玉婷眼神坚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临城要展,就不能被旧规矩束缚。乡绅们前日在座谈会上已承诺支持临城建设,如今正是他们兑现承诺的时候。再者,退还苛捐是为了让商户安心经营,只有商户赚了钱,临城的税收才能真正增加,乡绅们的产业也能受益,这是双赢之事。”她顿了顿,补充道:“你放心,若有乡绅阻挠,我自会亲自出面协调。林姐姐也已答应,会帮我稳住乡绅中的元老,不会让事情闹僵。”
提及林婉清,周先生心中的顾虑消减了大半。他深知林婉清虽不直接理政,却在乡绅和百姓中威望极高,有她从中斡旋,事情定会顺利许多。“属下这就去拟告示!”周先生不再迟疑,转身匆匆离去。
苏玉婷望着他的背影,轻轻舒了口气。她知道,废除苛捐杂税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吸引商户,还需拿出更实在的优惠。回到司令部的书房,她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开始细化经济展计划。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宣纸上,映得她专注的侧脸愈清丽。
“妹妹,在忙什么呢?”林婉清端着一碗冰镇银耳羹走进来,轻声说道,“天热了,喝点银耳羹解暑。”
苏玉婷放下笔,接过银耳羹,笑道:“多谢姐姐。我正在拟定吸引商户的优惠政策,想再加点力度,让更多商户愿意来临城。”
林婉清在她身边坐下,看向宣纸上的字迹:“新来的商户三年内免缴营业税?这个政策确实诱人。不过,会不会让府中的财政压力太大?”
“姐姐放心,我算过了。”苏玉婷舀了一勺银耳羹,细细说道,“临城目前的商户不足百家,即便全免三年营业税,损失的税收也有限。但只要能吸引来大批商户,市集繁荣起来,带动田赋、关税以及其他行业的展,用不了一年,财政收入就能翻倍。而且,我还打算为新来的商户提供免费摊位和仓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林婉清点点头,赞许道:“你考虑得真周全。不过,商户们最看重的除了税收,还有治安和交通。如今临城的治安虽已改善,但通往周边地区的道路还很崎岖,商队运输不便,这也是个大问题。”
苏玉婷眼前一亮:“姐姐说得对!我正愁如何解决运输难题。不如这样,我向马司令提议,抽调部分士兵,一方面护送商队往来,另一方面牵头修缮道路。道路通了,商队安全有保障了,商户们自然更愿意前来。”
“这个主意好。”林婉清笑道,“马小丑昨日还说,边境防线已稳固,正愁士兵们闲置无事可做。让他们参与修路护商,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让士兵们贴近百姓,一举两得。”
两人正说着,马小丑推门而入,脸上带着笑意:“刚好听见你们说修路护商,我举双手赞成!玉婷,你的经济计划我已经看过了,取消苛捐、减免营业税、开办工厂、展贸易,每一条都切中要害。需要我做什么,尽管开口。”
苏玉婷站起身,说道:“我正想请你抽调五百士兵,负责修缮临城通往邢台、邯郸的两条主干道,再组建一支商队护卫队,保护往来商户的安全。”
“没问题!”马小丑一口答应,“我这就下令,让李四狗负责修路事宜,张大壮带领护卫队,全力配合你的经济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了马小丑的支持,苏玉婷的底气更足了。三日后,取消苛捐杂税和吸引商户的告示贴满了临城的大街小巷,一时间,全城百姓和商户都沸腾了。
“真的取消厘金了?以后进货不用再被层层盘剥了!”一位开布庄的王老板激动地拉着同行说道。
“何止啊,新来的商户三年内免营业税,还提供免费摊位!我侄子在固县开杂货铺,一直想扩大生意,我这就写信让他来临城!”
“还有修路护商,以后去邯郸进货,再也不用担心遇到土匪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周边的固县、南和县、清河县。不少商户早就听说临城治安良好、百姓富足,如今又有这么优厚的政策,纷纷动了心思。
十日后,第一批外来商户抵达临城。为的是邢台的盐商李老板,他带着十车食盐,一路由护卫队护送,平安抵达临城市集。苏玉婷亲自到市集迎接,为他安排了最好的摊位,又让人送去了粮食和饮水。
“苏夫人,久仰大名!”李老板握着苏玉婷的手,感慨道,“我做了二十年盐商,走遍了周边十几个县城,从没见过像临城这样体恤商户的地方。取消苛捐、免费摊位、派兵护送,这些政策,真是说到了我们心坎里!”
苏玉婷笑着说道:“李老板客气了。临城要展,离不开各位商户的支持。只要你们安心经营,我们定会为你们保驾护航。”她转头对周先生说:“周先生,李老板的摊位按照最高标准布置,仓储也安排在最安全的地方,有任何需求,优先满足。”
李老板心中感动不已,当即决定,将邢台的总铺迁到临城。在他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内,就有三十多家外来商户入驻临城市集,其中既有盐商、药商、布商,也有经营胭脂水粉、金银饰的小商户。市集里的商品种类瞬间丰富起来,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清晨的市集,吆喝声此起彼伏。卖包子的张记铺前排起了长队,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扑鼻;布庄里挂满了各色绸缎,红的、绿的、蓝的,引得女人们驻足挑选;药铺里,坐堂大夫正在为百姓诊病,货架上摆满了来自各地的药材;杂货铺里,盐、糖、油、醋一应俱全,还有从外地运来的新奇玩意儿。百姓们提着竹篮,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买块好布料,得跑趟邯郸,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还比以前便宜!”一位大娘提着刚买的绸缎,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道。
“是啊,还有这食盐,以前又贵又掺沙子,现在李老板的盐又便宜又干净,苏夫人真是为咱们办了件大好事!”
苏玉婷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去市集巡查,倾听商户和百姓的意见。有商户反映,市集里的水井不够,取水不便,她当即下令在市集中心打三口深井,安装辘轳,方便大家取水;有百姓反映,市集里没有公平秤,担心商家缺斤少两,她立刻让人打造了十杆标准公平秤,放在市集各个角落,由专人看管。
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让商户们更加安心,百姓们更加满意。临城市集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周边县城的商户前来入驻,就连远处济南、开封的商人也闻讯而来,想要在临城分一杯羹。
市集的繁荣只是第一步,苏玉婷深知,要让临城的经济真正立足,必须展自己的产业,不能只依赖外来商户。她将目光投向了临城丰富的棉花和铁矿资源——临城周边的乡村盛产棉花,品质优良;城外的矿山则富含铁矿,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
“周先生,临城的棉花产量如何?铁矿的开采情况怎么样?”苏玉婷在书房里询问周先生。
周先生连忙回道:“回夫人,临城周边乡村每年产棉花约五万斤,大多被百姓自己织布用了,少量销往外地,价格很低;城外的矿山有几处旧矿坑,以前有乡绅开采过,但技术落后,产量极低,后来就废弃了。”
“这正是我们的机会。”苏玉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我们可以开办纺织厂和制铁厂,将棉花加工成布匹,将铁矿炼成铁器,这样既能提高附加值,又能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