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怎么是我登基[基建 > 220230(第6页)

220230(第6页)

“理应如此。”瑞宁笑呵呵道,“种子你们先拿着,有什么想问的,随时来找我便是。”

二长老抱着玉米种子,带着族人谢过瑞宁,将人送走后,才转身回了院子。她一走近,阿婉便立即凑到装玉米的竹篮旁,一眨不眨仔细打量,还忍不住伸手碰了碰,“长老,这玉米真能长那么多粮食吗?金灿灿的,看着倒像山神撒下的金珠子呢。”

二长老将竹篮放在桌上,望着窗外王府的青砖黛瓦,眉头紧锁,这既是机缘,也是考验,他必须为全族做个最妥当的决定。

带着族人回到客房,二长老将玉米种子小心翼翼收好,便召集了随行之中几个能主事的男女商议。阿婉捧着脸颊坐在一旁,听着他们讨论种植玉米的风险,还有王府承诺的好处,直到暮色渐浓也没定下结论。

二长老最终拍板,“此事关乎全族,不急着答复,明日咱们先去赢州城里看看再说。”

第二日一早,二长老便带着阿婉和两个族中汉子出了王府。

赢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街道上已响起了吆喝声,卖货的挑着担子穿梭,布庄的伙计正卸门板,孩童们追着嬉闹,脸上带着追逐出来的红晕。

这景象让六蕴族几人看得发怔,他们在深山里见惯了沉默奔波的山民,从未见过这般鲜活热闹的街市。

“看那布庄,花色真多。”阿婉指着挂满布的铺子,眼睛亮晶晶的,“比咱们用树皮染的布好看多了。”

二长老却更留意街边的粮铺,忍不住走进去瞧。

掌柜见他们衣着特别,却也和气,笑着介绍,“咱们赢州今年收成好,糙米、白米管够,价格也公道。”

他指着角落里的麻袋,“还有新到的豆子,炖肉煮粥都香。”

二长老一行人自然不敢轻易出钱买,他们手里可没山下能用的钱,依依不舍离开了。

一路走着,他们看见百姓们提着菜篮讨价还价,看见铁匠铺里火星四溅,最让他们惊讶的是,在城内市集上,竟遇见了几个穿着山民服饰的汉子,长相奇异,混在人群中,一眼便能看出他们的不同。

只是,他们并没被人驱赶,正和城里的商贩笑着交易,手里还提着刚买的东西。

“那不是十万大山的山民吗?”同行的汉子低呼,他们曾在山林里远远见过山民,因着长相,山民性子孤僻,从不与外人打交道,如今却能和城里百姓融洽说笑。

二长老上前搭话,山民见他们也是山居之人,倒也热络,“多亏了王爷愿意让咱们山民住在赢州城,不止如此,还让咱们进王府的工坊做事呢。“

“而且还许我们用山货换银钱,王府现下正在建学堂,听说山民娃娃也让入学。”

“当真?”

“官大人亲口所言,自是真的。”

他口中官大人指的自然是官修竹,雁萧关心腹,王府内外许多事情都交友他处置,他说出口的话,自然不会是唬人的。

听见的百姓当即喜不自胜,纷纷同身旁人攀谈起来。

正说着,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神武军巡逻经过。

队伍里一个高大的身影让山民眼前一亮,“是阿诚,今天居然轮到这小子巡岗。”

二长老顺着看过去,心头猛地一跳,只见其人鼓眼宽鼻,俨然亦是山民模样,她喃喃出声,“山民竟也进的神武军?”

没曾想这话被旁边的百姓听见,笑着解释,“王爷可不计较是不是山民,只要合适,都让进军队,还能领饷银呢。”

一路见闻像石子投进二长老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她望着赢州城规整的街道,百姓脸上的笑容,再想起山民在赢州城处境,许久回不过神。

六蕴族世代困在深山,不是因为不够勤劳,而是缺一个能让他们走出闭塞的机会。王爷连山民都能接纳,还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六蕴族擅长种植,机会都送到眼前了,难道他们还不敢试一试?

回到王府时,夕阳正染红屋檐。

二长老让阿婉把玉米种子取出来,金灿灿的颗粒在光下泛着暖光。

她深吸一口气,对族中人道,“我决定去告诉瑞宁总管,六蕴族愿意试种玉米,我们会拼尽全力种出最好的收成。”

阿婉眼睛一亮,立即蹦起来欢呼出声,二长老看着她欢快的模样,紧绷了几日的眉头终于舒展,或许,这金灿灿的玉米,真能为六蕴族带来一条不一样的路。

第224章

这方二长老下定决心带着族人去寻瑞宁,却扑了个空,说是瑞宁出王府寻官修竹了。

二长老虽急,却也只能耐着性子在王府等候。

她不知,此时的瑞宁却是心急如焚,压根没心思在王府待着。这焦急全因今早送回王府的消息。

就在二长老一行人在赢州城内打探时,一匹快马从海边飞驰而来,直达王府。来人是陆从南身边的士兵,带来的消息竟与雁萧关先前派去沼泽排水的人有关。

事情说起来不复杂,却巧合的让人措不及防。

神武军按照雁萧关的吩咐随王府懂水利的人士前往沼泽,选址排水。起初事情很是顺利,他们顺理成章将积水引入地下暗河,怎料那暗河竟是条活脉,一路蜿蜒,直通沼泽外的一片山地。

更巧的是,因着沼泽排水量过大,又或许是暗河河道年久淤积,水流竟在那片山地下的河段漫了出来,直接将山地淹了。

而那方山地并非无主之地,而是属于距离沼泽几里外的一个渔村。山地不肥沃,甚至称得上贫瘠,地里自然不会种植农作物,况且渔村的渔民本就不能种地,生计全靠从海洋中打鱼而来。

可那方山地却是渔村必不可少的地方,只因山地上盖了十数座石屋。

按照律法,渔民不能在陆地上盖屋,一生都得在渔船上历经生老病死。

不过因着前朝一位仁善的皇帝开恩,知晓海边渔民常因风暴葬身大海,才特许他们在临近的高处开辟土地,建造避风暴的石屋。即便如此,寻常时候渔民也轻易不能进屋,且石屋简陋的连生火做饭的地方都没有,却实实在在是他们躲避天灾的救命之所。

这次暗河漫水直接淹了整片山地,十数座石屋中有四座已被泡的瘫垮,墙体裂开大缝,屋顶的茅草混着泥浆直往下淌。

渔村平日对石屋爱惜备至,时常有人来维修修补,如今见此景象,自然又惊又慌。偏巧渔村里擅长出海的精壮都随陆从南出海寻海货,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只能望着瘫垮的石屋急的抹泪,连抢修都无从下手。

等陆从南带着渔村精壮归来时,眼前景象让渔村所有人都僵在了原地。

十数座石屋早已在连日浸泡中垮了个彻底,断墙残垣泡在浑浊的水中,连最后一点能遮风挡雨的角落都没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