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那番惊世骇俗的“理论王者”式操作,成功将全场的气氛从嘲讽扭转为惊愕,甚至赢得了一位技术科老工程师“理论天才”的高度评价。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手下那个零件正朝着“抽象派艺术品”方向一路狂奔的事实。
当结束的哨声吹响时,张伟最后一个放下工具。他车出来的那个所谓的“轴”,尺寸参差不齐,螺纹深浅不一,锥度歪歪扭扭,表面更是如同被狗啃过一般粗糙。放在一堆其他选手加工出来的、闪着金属光泽、尺寸精准的零件旁边,简直就是鸡立鹤群,惨不忍睹。
围观人群中刚刚升起的那点“理论天才”的惊叹,在看到这实物的瞬间,又迅被“果然还是不行”的窃窃私语所取代。
“啧,说得好听,做出来就这?”
“嘴皮子再利索,手跟不上也白搭啊!”
“看来还是得看真本事!”
许大茂更是抓住了机会,阴阳怪气地大声说道:“哎呦!理论天才就车出这水平?这零件装上去,机器都得散架吧?我看不是理论天才,是理论骗子!”
刘海中刚刚升起的一点希望之火又被浇灭,脸色比锅底还黑。王主任则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不忍直视。
按照比赛流程,实操结束后,选手需要简要说明自己的加工思路和工艺安排,这相当于一个简化的口头报告,也是评委打分的重要参考。
前面几位选手的汇报都中规中矩:“我采用先粗后精的原则,先车外圆,再车螺纹,最后控制锥度…注意了尺寸公差和表面质量…”言简意赅,符合实际。
轮到张伟了。
所有人都看着他,想听听这位“理论天才”如何为他那件“艺术品”辩解。不少人已经准备好出哄笑了。
张伟深吸一口气,走到了自己的工位前,拿起了那个惨不忍睹的零件。他没有丝毫羞愧,脸上反而带着一种…学者般的沉思表情?
他先是向评委席和围观群众微微鞠躬,然后开始了他的表演——不,是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工友同志们。”他开口了,声音清晰,语不急不缓,瞬间就把逼格拉满,仿佛不是在解释一个失败品,而是在做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
“下面,由我为大家简要汇报一下,关于工件号yl-o的加工工艺分析与实践体会。”
yl-o?还给自己零件编上号了?众人一愣。
“本次加工任务的难点在于,零件结构复杂,集外圆、螺纹、锥度于一体,精度要求高,且所使用的co-型老式车床,存在导轨磨损、传动间隙较大等客观设备局限。”
他先甩锅给设备,合情合理。
“针对这些难点,我在加工前进行了深入的工艺分析。先,在粗车阶段,我大胆采用了‘分层渐进式切削法’,而非传统的一次性深切削,目的是在保证去除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因机床刚性不足可能引的振动和让刀现象,为后续精加工奠定良好基础。”
分层渐进?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他就是因为不敢切太深,只好一点点蹭…
评委们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微微点头。这分析确实有道理。
“在刀具选择上,我并未盲目追求新刀具,而是有意选用了一把磨损适中的旧刀。大家可能会疑问,但这正是基于‘刀具磨损与表面质量非线性关系’的考量。适度磨损的刀具,其刀尖圆弧半径增大,在一定参数下,反而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表面支撑效果,抑制颤振。”
旧刀是因为好的轮不到他,但他愣是能扯出理论依据!监考的老工程师眼睛更亮了!
“螺纹车削环节,是本次加工的最大挑战。我预判到设备传动链间隙可能导致的螺距累积误差,因此创新性地采用了‘动态补偿法’,即在车削过程中,通过手感实时微调进给,而非完全依赖挂轮箱。虽然这对操作者要求极高,且最终效果有待商榷(指向他那惨不忍睹的螺纹),但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动态补偿?其实就是他手抖控制不好…但听起来像是高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