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暗香
腊月初雪,大明宫红梅初绽。
武媚娘握着太平的小手在宣纸上点染梅瓣,忽觉身後脚步虚浮。
回身扶住微微踉跄的李治,见他额间沁着细密冷汗。
"陛下又头晕了?"她迅速抽走染梅的朱砂笔,扶人坐在铺了貂皮的榻上。
李治闭目缓了缓,勉强笑道:"不妨事,老毛病。倒是媚娘这红梅,比尚衣局新制的窗花还精神。"
(OS:不对劲啊!史书记载李治永徽六年风疾加重,可现在都显庆二年了。孙思邈的针灸+我带来的康复训练明明控制得很好,怎麽又发作了?难道历史惯性这麽强?)
三日前议政时,李治突发目眩,武媚娘代他听完吐蕃使臣的陈情。
此刻她边为他揉按太阳xue,边对上官婉儿道:"接着说,禄东赞还耍什麽花样?"
"送来九尺红珊瑚为赔罪礼,另附他孙子手书,愿来长安学习典章。"上官婉儿展开礼单,悄悄瞥了眼皇帝苍白的脸色。
武媚娘笔锋未停,朱砂在宣纸上洇出浓淡相宜的梅梢:"准其入国子监,但须通过《千字文》考试。"
她感觉到指下李治的经脉突突跳动,手下力道放得更轻。
(OS:原着剧情里李治这时候已经要频繁让我代理朝政了,可现在他明明还能批阅奏章。等等。。。该不会是我改变漕运丶打压吐蕃这些操作,间接加重了他的工作负荷?)
太平学着母亲的样子伸手蘸墨,在画稿角落印下个小手印。
武媚娘就着童稚的掌印添补数笔,竟成一只栖梅雀鸟。
李治睁眼看见,苍白的脸上浮起笑意:"我们太平的手印,比玉玺还珍贵。"
(OS:史书记载李治後期视物模糊,可现在他还能看清太平的掌纹。这说明我们的治疗方案有效!或许。。。或许真能打破史书上的结局?)
腊八那日,吐蕃小王子赤松在国子监考场上抓耳挠腮。
狄仁杰巡视回来禀报:"连'天地玄黄'都写不全,倒是把糖瓜吃了个干净。"
"正好。"武媚娘望着正在给李治喂药的太平,"让他从蒙学读起,三年内不许接触吐蕃典籍。"
(OS:原着里李治在位期间吐蕃始终是个威胁,既然医疗线可能改变,地缘政治线也得跟着调整。文化洗脑从娃娃抓起!)
年关将至时,李治的目眩发作愈频。
这日他刚批完户部奏章便眼前发黑,武媚娘接过朱笔代书批红,见他倚在隐囊上苦笑:"朕这身子,倒累皇後操劳。"
她将温好的药盏递过去:"陛下忘了?感业寺里我们说好的,这万里江山要共同担着。"
(OS:原着武则天就是趁李治病重逐步掌权。但现在。。。现在我是真想治好他。等等,我该不会在重复历史老路吧?不过动机完全不同啊!)
窗外忽然传来童声。
赤松捧着《雪赋》来请教,却见太平正在殿内玩七巧板。
小公主推过木块奶声奶气指导:"摆。。。大雁!"那吐蕃少年竟乖乖趴在地上拼凑起来。
武媚娘望着毡毯上嬉戏的孩童,忽然道:"传旨增设'万国蒙学堂',令诸藩送子弟入学。"
她转头对李治柔声解释,"待这些孩子长成,边境可享三十年太平。"
(OS:得加快布局了。如果。。。如果李治真的能康复,我们要共同开创的盛世,需要更长久的安全环境。)
除夕夜宴,赤松用生硬的汉语吟诵《元日》。
程务挺听着标准的洛阳官话,对狄仁杰低语:"这比十万大军还管用。"
武媚娘含笑举杯,目光掠过李治勉力挺直的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