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孙站在武将队列中,紧握着拳头,年轻的脸庞因激动而涨红,眼中闪烁着泪光与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望着杨过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是杨元帅,带领他们完成了这不可能的伟业,实现了先贤的遗志!
也是杨元帅,对他破格提拔,给了他这一腔报国之心的用武之地!
杨过静静的看着这如同火山喷般的集体情感宣泄,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磅礴的、纯净的、源自血脉深处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场中每一个人之间传递、共鸣、升华。
这是一种越了个人恩怨、阶层差异的巨大凝聚力。
“这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浪漫么?”
杨过心中默念。
无需神灵,无需仙佛,这份对先贤的承诺,对故土的热爱,对文明传承的执着,便是这个民族最深沉、最强大的力量。
它能在绝望中孕育希望,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在屈辱中积蓄复仇的火焰。
祭祀典礼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方才在悠远绵长的送神乐声中缓缓落幕。
但人群久久不愿散去,依旧聚集在告翁祠周围,议论着,感慨着,回味着。
自这一日起,告翁祠香火鼎盛,不仅成为汴梁一景,更迅成为整个光复区,乃至来自南方的士民百姓,必定要前来瞻仰、祭拜的圣地。
它不再仅仅是一座祠堂,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标志着一段屈辱历史的终结,和一个崭新强盛时代的开启。
而主导了这一切的杨过,其声望与权威,也在这场深入人心的精神盛典中,被推向了又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民心、士心、军心,前所未有地凝聚在了他的周围,为他接下来应对西方变局、彻底奠定万世基业,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那不仅仅是用火炮与刀剑打下的疆土,更是用文化与认同重塑的江山。
汉家的光芒,已经光复了。
秋风习习,汴梁城内外却是一派比往日更为繁忙热闹的景象。
距离那场祭告陆放翁的盛典已过去近一年光景,这座重新成为帝国心脏的古都,已然焕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街巷之间,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市井之中,南腔北调混杂,却都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欢快。
酒楼茶肆里,说书先生唾沫横飞,讲述着“杨元帅火炮震北虏”、“神武新军三日定辽东”的传奇,引得满堂喝彩。
田间地头,农人耕作之余,谈及如今轻徭薄赋、安居乐业的光景,脸上也尽是满足的笑容。
这一年,是南宋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畅快之年。
自靖康之耻后,压抑了百年的屈辱、愤懑与不甘,随着中原光复、燕云重回、辽东底定,如同一口淤积已久的浊气,被狠狠的、彻底的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