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该回去了,回到主公麾下,完成最后的使命,任务完成的这么漂亮,回去也该挺胸抬头了。”
于是,一项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命令从金帐中出:大汗忽必烈,将率领主力大军,东归汉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消息传出,麾下诸王、那颜们一片哗然。
东归?回到那已经被南人占据的汉地?
许多人表示不解,甚至暗中抵触。
但忽必烈的意志不容置疑,他以铁腕手段压制了所有异议,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西部的留守事宜。
他任命最信任的几位宗王和大将。
旭烈兀留守波斯、中东方向。
别儿哥,留守钦察草原。
伯颜,镇守欧洲一带。
分镇各方,维持帝国在西方的统治。
而他本人,则集结了过三十万的核心精锐部队,包括大量骑兵、步兵以及那支已成为他标志的火器部队,携带着蒙哥、阿里不哥等重要俘虏,以及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踏上了漫漫东归路。
这条路,远比西征时更加漫长。
庞大的军队,繁重的辎重,加上需要维持对新占领区的威慑与控制,行军度不可避免地被拖慢。
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到河西走廊,再到关中平原,一路跋山涉水,穿越荒漠戈壁,跨越无数山川河流。
沿途,他们需要安抚归附的部族,处理地方政务,应对小规模的骚乱……
种种事务,千头万绪。
这支庞大的队伍,如同一条缓慢移动的钢铁巨龙,在欧亚大陆的腹地蜿蜒前行。
这一走,便是将近一年的光阴!
当忽必烈大军的前锋,终于再次望见那熟悉却又似乎有些陌生的河西走廊时,距离他当初誓师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多的时间。
而这四年多,对于在杨过治理下已然焕然一新的大宋来说,同样是天翻地覆的四年。
自忽必烈西征后,杨过也没闲着,他以汴梁为核心,全力推动内政建设与疆域巩固。
原本因战乱而分裂的南北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力整合下,早已融为一体,再无隔阂。
先进的农具、水利技术得到推广,工商业蓬勃展,由杨过主导修订的新律法通行全国,吏治为之一清。
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民得到了妥善安置,无主土地被重新分配,民心彻底归附,思变之念早已烟消云散。
在军事上,杨过并未停止脚步。
他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经过进一步改良、装备更为精良的神武新军,北上肃清蒙古残余势力,彻底将蒙古高原东部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完全纳入版图,兵锋直指黑龙江流域乃至更北的苦寒之地。
这种纳入版图,可不是出兵占领和单纯的名义领土,而是直接统治。
至此,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不仅完全恢复,更在东北方向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内部高度统一、国力蒸蒸日上的全新帝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和平的日子过久了,曾经的恐惧也会被渐渐淡忘,直到那来自西方的、规模庞大的军队再次出现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中原的宁静!
“报!紧急军情!河西急报!现大队蒙古骑兵!打着忽必烈的旗号!兵力…兵力无边无际,恐有数十万之众!正沿河西走廊,向东而来!!”
急促的马蹄声和带着哭腔的呼喊,从边境一路传向汴梁,沿途州县,无不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