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凤栖梧宋词 > 第91章 通政司眼(第1页)

第91章 通政司眼(第1页)

通政司衙署位于皇城东南隅,规制严谨,气氛却比其他各部更显沉肃。这里如同帝国的咽喉,每日吞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题本,是信息流转的核心枢纽之一。值房内,光线透过高窗,落在堆积如山的文书卷宗上,空气里弥漫着陈旧墨迹和纸张特有的味道。

杜衡坐在自己的书案后,身姿挺拔,神情专注。他面前的案上摊开着一份刚刚送达的奏章副本,正按照规制进行录副、分类。他动作麻利,一丝不苟,看似与周围其他埋头工作的知事、书吏并无不同。然而,唯有他自己知道,在这看似枯燥重复的工作之下,隐藏着何等惊心动魄的暗流。

自那日太子殿下举荐受挫,他虽未能升迁,仍居这通政司知事之位,但心态已然不同。殿下在朝堂之上为他这等微末小官力争,虽未成功,却让他感念至深,更坚定了效忠之心。他知道,殿下需要他在这“咽喉”之地,充当一双眼睛,一双耳朵。

他小心地控制着翻阅文书的度和神态,既不显得过于急切引人怀疑,又能敏锐地捕捉任何可能与东宫相关的信息,或是涉及二皇子、三皇子一党的动向。今日送来的文书多是地方常规汇报,并无特异之处。直到他拿起一份来自漕运总督衙门的例行奏报——关于近期漕粮北运情况的陈述。

起初,他并未在意,这类文书每月皆有。但当他看到其中提及“协理漕务、督办粮械”的官员名单时,一个名字跳入了他的眼帘:孙文彬。此人官职不高,仅是户部派往漕运的协理郎中,但杜衡记得,柳文渊曾私下提过,此人与二皇子府上的那位孙先生似是远房族亲,关系匪浅。

这本不足以说明什么,朝中官员盘根错节实属寻常。但杜衡心思缜密,联想到正在酵的通州西仓霉变案,以及殿下和林公公对漕运事务的密切关注,他立刻留了心。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份文书归入“需细览”的一叠,准备待无人注意时再行细究。

午后,衙署内略显沉闷,几名书吏靠在墙角打盹。杜衡借着整理归档旧档的机会,悄悄将那份漕运奏报取出,再次细读。这一次,他注意到了几个微妙的细节:奏报中提及,为确保漕粮顺利抵京,特调拨了一批“护漕兵丁”,而调拨的指令,并非完全来自兵部常规流程,其中隐约提到了“特谕”二字,批复的笔迹也有些许异常,与通常的部院印章旁注略有不同。更关键的是,在提及通州西仓接收新粮“略有延迟”时,用语含糊,只推说“河道拥堵”,与近日市井间关于西仓管理混乱的传言难以吻合。

这些细节单独看来或许无足轻重,但串联起来,却勾勒出一幅不甚清晰的灰色图景。杜衡的心跳微微加,他意识到,这份看似平常的文书背后,可能隐藏着二皇子党插手漕运、甚至掩盖西仓问题的线索。他必须尽快将这个现告知东宫。

如何传递消息是个难题。他不能亲自前往东宫,那太显眼。通常他与东宫的联系,是通过柳文渊辗转进行,但这需要时间。而眼前的信息,或许具有时效性。

就在杜衡暗自焦虑之时,通政司衙署外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一名身着低阶宦官服饰的小太监提着食盒走了进来,笑嘻嘻地对当值的书吏道:“各位大人辛苦,司膳监给各位送些点心茶水。”

这是宫内偶尔会有的犒劳,众人习以为常。杜衡起初也未在意,直到那小太监走到他案前,放下一个精致的瓷杯,低垂着眼,用几乎微不可闻的声音快说了一句:“林公公让问,杜先生近日可曾见到‘异色’的‘漕纹’?”

杜衡心中剧震,面上却竭力保持平静。他抬眼看了那小太监一眼,认出是曾在东宫外围见过一面的生面孔,想必是林夙安排的暗线。他轻轻点了点头,同样低声道:“确有。需当面细陈。”

小太监不再多言,若无其事地继续分点心。过了一会儿,他收拾空食盒离开,仿佛从未停留。杜衡知道,消息已经送出,接下来只需等待林夙的安排。他轻轻摩挲着那份漕运奏报的副本,心中稍定。这双“通政司眼”,总算没有辜负殿下的期望。

东宫,偏殿一侧的耳房内。

林夙仔细地听着小卓子的回报。小卓子年纪虽小,但因机灵忠心,又被林夙救过,已成为他trted的心腹之一,常负责一些不太起眼却需要谨慎的传递工作。

“杜先生确实说见到了‘异色’的‘漕纹’,需当面细陈。”小卓子复述道,“奴才看他神色,应是现了要紧的东西。”

林夙点了点头,肩伤处的隐痛让他微微蹙眉,但眼神依旧锐利。“知道了,你做得很好,下去休息吧。”他沉吟片刻,“准备一下,晚些时候,我亲自去一趟通政司后巷。”

“公公,您的伤……”小卓子担忧道。

“无妨。”林夙摆摆手,“此事关乎漕运案,耽搁不得。”

小卓子只得领命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夙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渐沉的日色。杜衡那边有了现,是好事。但通州那边的调查,却陷入了僵局。他派去调查老库吏“意外”出现原因的人传回消息,线索似乎指向一个他们之前未曾重点关注的人物——辅方敬之的一位远房侄子,在都察院任闲职。此人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为何会暗中推动此事?是辅大人的意思,还是他个人的行为?若是辅授意,这位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老臣,为何突然在此事上偏向东宫?若不是,那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势力在搅动浑水?

他感到一张更为复杂的网正在缓缓张开。而京城之内,关于崔才人偶得圣心、获赐玉簪的消息,也已如微风般在后宫传开。这固然有助于提升崔婉如的地位,便于东宫日后借助其力,但也必然会引起周贵妃乃至张昭仪更深的忌惮。缀锦轩恐怕再难平静。

千头万绪,皆系于一身。林夙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疲惫与不安。他必须像殿下所期望的那样,成为这暗夜中最清醒的舵手,在惊涛骇浪中,寻找到那唯一可行的航路。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通政司衙署早已下钥,官员书吏们各自归家。衙署后巷是一条狭窄僻静的胡同,平日里少有行人,只在墙角零星挂着几盏气死风灯,投下昏黄模糊的光晕。

林夙穿着一身深灰色的不起眼常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巷口阴影处。他谨慎地观察了一下四周,确认无人跟踪后,才迅闪入巷内,在一扇不起眼的角门旁停下。这是通政司内部人员偶尔使用的便门,杜衡早已设法配了一把钥匙。

片刻后,角门从内轻轻开启一条缝隙,杜衡的身影闪了出来。他见到林夙,眼中闪过一丝激动,连忙压低声音:“林公公。”

“杜先生,长话短说,你现了什么?”林夙直接切入主题,时间紧迫,不容寒暄。

杜衡从袖中取出一张抄录好的纸条,快递到林夙手中:“这是下官今日在漕运总督衙门例行奏报中现的异常。”他简略地将自己关于孙文彬、护漕兵丁调拨“特谕”以及通州西仓接收延迟用语含糊的疑虑说了一遍。“下官怀疑,二皇子党可能通过孙文彬等人,不仅插手漕务,而且在西仓霉变案上试图掩盖真相,甚至可能动用了一些非正常渠道的武力。”

林夙就着微弱的光线快扫过纸条上的内容,心中已然明了。杜衡的现,与通州老库吏可能提供的证词相互印证,若能拿到老库吏手中的私抄账本,几乎可以坐实二皇子党在漕运上的诸多不法之举,包括贪墨、滥用职权、欺君罔上!

“杜先生观察入微,此讯极为重要。”林夙将纸条小心收好,语气郑重,“殿下若知,必感欣慰。”

“下官愧不敢当,分内之事。”杜衡谦逊道,随即又补充,“另外,下官近日整理文书,现三皇子门下几位官员,近来对各地盐铁茶税的奏报格外关注,频繁调阅旧档,不知是否另有深意。”

三皇子?林夙目光一凝。萧景哲果然也没闲着,是在寻找新的突破口,还是想伺机而动?他点了点头:“此事我记下了,会留意。杜先生身在要津,务必谨慎,安全为上。日后若非紧急,仍按旧例联系。”

“下官明白。”杜衡躬身。

林夙不再多言,对他点了点头,身影迅融入黑暗,消失在后巷深处。杜衡看着他消失的方向,轻轻舒了口气,也迅退回角门内,重新落锁,仿佛今夜从未有人来过。

这次短暂的会面,如同暗夜里的一次秘密交接,将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信息,悄然传递。

回到东宫时,已近亥时。林夙没有立刻去向景琰汇报,而是先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一间位于东宫配殿角落、陈设简单的小屋。他需要一点时间,将杜衡提供的线索与通州的情况,以及后宫的变化,在脑中重新梳理整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