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殿下独未赏他
皇城戒备森严,宫门紧闭,出入皆需严格盘查。
柳易卿虽被囚于家中,却暗中联合杜若晨,收集楚北逸矫诏篡位的证据。
太子太傅林阁老在府中奋笔疾书,亲自署名写下控诉二皇子篡逆的密信,设法让忠仆带出。
翰林院学士韩亦,借编纂史书之名,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僚密会于翰林院。
“韩兄,二皇子倒行逆施,幽禁大臣,堵塞言路,如今更是……唉,国将不国啊!”一位编修痛心疾首。
韩亦沉思片刻低声道:“诸位同僚,稍安勿躁。太子殿下仁德聪慧,必已设法返京。我等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可效仿古之忠臣,将手中之笔化作利刃,将楚北逸罪行昭告天下!我已草拟檄文一篇,待时机成熟,便设法散布出去!”
一人面露惧色,低声道:“韩兄,如今京城遍布楚北逸耳目,已是血雨腥风。我等若败,身死名灭不足惜,可家中老小……”
韩亦目光扫过衆人,声音沉痛而坚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吾等平生所学圣贤之道,不正是为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于既倾吗?”
一席话如惊雷贯耳,衆人肃然起身,纷纷拱手:“愿随韩兄,万死不辞!”
皇宫内,灵堂虽设,却无多少真心哀悼之人。
楚北逸一身缟素,脸上却无悲戚,只有志得意满。
兰贵妃,如今已被楚被逸封为兰太後,陪在一旁,低声道:“逸儿,楚南乔一日不除,哀家心中一日难安。还有那些冥顽不灵的老臣……”
楚北逸冷笑:“母後放心,京城已如铁桶一般。楚南乔若敢回来,便是自投罗网。至于那些老东西……待朕坐稳江山,再慢慢收拾不迟。”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狠厉,“尤其是苏闻贤,朕定要将他千刀万剐!”
夜幕低垂,楚南乔与苏闻贤借着夜色掩护,悄然抵达京城外。
“城门戒备森严,硬闯无疑自投罗网。”苏闻贤低声道,连日奔波,旧伤未愈,面色更显苍白。
楚南乔凝视着高耸的城墙,眼中闪过一丝痛色。父皇驾崩的消息已传遍朝野,他终究是来迟了一步。
“城西有一处排水暗道,可通城内。”苏闻贤低声道,“只是狭窄难行,且可能已被发现。”
楚南乔摇头:“楚北逸既已控制京城,必会封锁所有通道。为今之计,唯有混进去。”
远处官兵巡查的脚步声与呵斥声隐约可闻。苏闻贤与楚南乔隐身于土堆杂物後屏息凝神。
就在一队举着火把的官兵身影即将逼近他们藏身之处时,侧後方突然传来几声极轻微的布谷鸟鸣。
苏闻贤眼神微动,立刻以同样的节奏回应了两声。
只见两道黑影悄无声息地滑至他们身边,正是莫北与林南。
“殿下,公子,随我们来!”莫北低语,语气急切而不失恭谨。
林南则警惕地扫视後方,打了个安全的手势。
四人借着地形与夜色掩护,迅速绕至清风观後山一处极为隐蔽的废弃民屋。
屋内积满灰尘,蛛网遍布,显然久无人迹。
莫北移开角落一个破旧的米缸,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向下入口。
进入地下密室,点燃一盏昏黄的油灯,莫北和林南立刻单膝跪地。“拜见殿下,拜见公子”
楚南乔擡手虚扶:“起来说话。京城情形如何?”他声音清冷,直接却微握着。
莫北道:“殿下,城中已是铁桶一般!九门紧闭,御林军和京畿卫全都换上了二皇子的人,盘查极严。我们突围出来後,侥幸躲过几波追杀,分散潜入城中联络旧部,发现不少大臣府邸都被监视或软禁了。至于宫中,也已戒严,我们的人很难传递消息出来。”
他缓了一口气,续道,“翰林院的韩亦韩学士,联合了几位清流官员,正在暗中活动。他们似乎正在起草檄文,准备揭露楚北逸篡位之实。只是如今风声太紧,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苏闻贤靠坐在墙边:“韩亦是个有风骨的,但他一介书生,手中无兵,檄文纵然写得花团锦簇,也难敌楚北逸的刀剑。京畿骁骑营动向如何?杜文泽可有消息?”
林南摇头:“骁骑营被管仲鸣牢牢把控,驻扎在城外,等闲不得入内。我们试图联系过杜文泽,但营中戒备森严,消息传递极为困难,尚未得到回音。至于苏副将……目前亦无明确动向。”
楚南乔沉默片刻,目光扫过昏暗密室中几张疲惫而坚定的脸:“也就是说,眼下京城内,我们几无兵力可用?”
室内一片沉寂。
苏闻贤忽然轻笑一声,牵动伤口,微微蹙眉,随即看向楚南乔:“殿下,看来,我们得做一回地鼠了。”
楚南乔看向他:“你有办法?”
苏闻贤对林南道:“臣偶然知道得知,前朝营造都城时,为防水患兼作隐秘通道,留有暗渠,部分暗道入口隐蔽,可通城内。”
“可能通往城内何处?”楚南乔追问。
“城西一处废弃的砖窑,其出口临近河道,深处有一个被乱石半掩的洞口。”苏闻贤,“但臣也是两年前发现的,现下里面情况不明,恐怕艰险万分。”
他向楚南乔:“殿下,官兵在外大肆搜捕,陆路已断。这暗渠虽是险路,或也是一线生机。总强过在此坐以待毙。”
楚南乔目光扫过苏闻贤苍白的脸:“你的身体……”
“无妨,”苏闻贤强打精神,扯出一个笑容,“师傅的药果然不错,还能撑得住。何况,不是还有殿下在身边吗?”
楚南乔知他性子,不再多言,决断道:“既然如此,莫北丶林南,你们设法先行潜入城内,一则确认那暗渠出口是否安全丶能否使用,二则尽可能联络韩亦等人,告知我等将到,让他们有所准备,但切记谨慎,不可暴露行踪。我们子时于那砖窑汇合。”
“是!”莫北林南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