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二百二十三章“可是这样做并不符合……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夏正发现,戚沨主审罗斐的过程每一次都很流畅,即便中途有点小坎坷,一时被罗斐的故事“蒙蔽”,也不会因此影响调查走冤枉路。
夏正还注意到,戚沨每次识破罗斐的谎言,都不会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先揣起来,令罗斐误认为已经蒙骗过去,直到下次掌握证据了再来个回马枪。
夏正跟江进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江进是这麽说的:“这就叫一物降一物。”
江进说:“换任何人,都做不到在短时间内吃透罗斐的套路,他可太狡猾了,而且比你我都熟读法律,特别是钻漏洞这一块。但老戚就不一样了,她太了解罗斐,不管是耍心眼丶动歪脑筋,她都能精准捕捉。你有没有注意到,罗斐看老戚的眼神,那就是老鼠见了猫,可要是换一个人,他还是那样吗?”
而站在夏正的角度,他觉得罗斐实在有点装逼,可是遇到了戚沨,反而很接地气,显然他自己也清楚不管怎麽装在“熟人”面前都没用。
直到现在,夏正才终于明白为什麽罗斐会说,他一直都有点“怕”戚沨。一个说谎成型且在此领域游刃有馀的人,面对一面专门识破谎言的照妖镜,换做是谁都会选择回避。
後来夏正又去请教戚沨,正好戚沨刚看完几份材料,抽空点拨了几句。
“如果你是嫌疑人,你之前一直在撒谎丶隐瞒,我作为办案民警查到一点线索,但没有实据,我就用审问技巧问了你一个问题,刚好压在你撒谎丶隐瞒的内容上,你当下会怎麽想?”
夏正试图代入角色:“我会想,你问我这个问题,一定是知道了一些事,但是知道多少呢,我心里没底。”
“对,可能是一成,也可能是九成。那麽让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你会怎麽做?”戚沨又问。
夏正接道:“我不敢不说,但又不敢都说,我想我会选择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去回答一些我自认为对我没有影响的答案。”
戚沨笑了笑:“不管你回答什麽,其实结果都一样。”
夏正思考了几秒,点头:“的确,因为作为办案民警,我要的答案就是是或者否。嫌疑人不承认,就按照不承认来记录。可嫌疑人若承认,不管承认的内容是准确的还是模糊的,都按照承认来算。”
“而且你也说了,那是他自认为没有影响的答案。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大多时候并不是嫌疑人自己说了算的。”戚沨说,“在审问罗斐的时候,我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找真相丶听真话,当然这不可能。那麽我的目的就只剩下一个:筛选谎言。罗斐之前说认识宋昕是成年以後的事,而这件事已经被推翻了。表面看是推翻了这一件事,实则是推翻了他所有口供的可信度。这些笔录将来呈交上去,检察院和法院自会判断出来,这是一个比较狡猾的嫌疑人,嘴里没几句实话。那麽到了法庭上,他再讲得天花乱坠,被采纳的可能性也会很低。基本逻辑就是,如果罗斐连认识宋昕的时间点都撒谎,那麽和连环案有直接关系的点,就更不可能说真话了。”
夏正顺着戚沨的思路去思考,不由得想起汇成工地那个坑。
那是宋昕让人挖的坑,也是罗斐自作聪明地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罗斐懂法,当然很清楚那个坑到底是提前挖好的,还是当晚才挖的,这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如果是後者,那麽罗斐是被逼无奈之下成了帮凶的说法就站住了。但如果是前者,就说明罗斐明明看到坑,也知道宋昕要做什麽,却还是选择同谋,那就是共犯。
夏正又问:“那心理咨询的事儿,戚队你是故意这时候才说?”
戚沨笑道:“他防备心那麽重,不见棺材不掉泪,如果不是走到最後一步,心理咨询他不会同意。可现在不一样了,这已经是他最後的退路。如果真的证实了他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判刑上就能酌情……”
“可他那样儿哪像是有精神病的啊?”
“小夏,t你是没见过。”戚沨收了笑,说,“人逼到绝境的时候,什麽都干得出来。没病也能演出点病。人性最低劣的一面,在战争时期和走到穷途末路之际才会看到。”
罗斐真的会像戚沨说的那样“没病装病”吗?
展现人性最低劣的一面,比起活命来讲,哪个更重要?
消息传回到支队,戚沨丝毫不惊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比我预期还要早一点。哦对了,在那之前,再安排一次提审。”
这次提审形式方面没有丝毫变化,但流程很短。
戚沨没有让人录像,也没有笔录员,只有她和另外一名专案小组的组员在。
罗斐自然也注意到这一次与往常不同,正在疑惑,却听到戚沨这样说:“司法鉴定的事还要再放一放,之前会先安排几次心理咨询,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正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