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第一百九十七章“你的意思是,这些年……
第一百九十七章
对徐奕儒的第一次审讯刚结束,夏正就兴致冲冲地从外面回来,来到戚沨的办公室。
“先喝口水,慢慢讲。”戚沨将温水递给他,不用问就猜到他这一去必有收获,否则不会这麽兴奋。
夏正喝了两大口,顺下去才说:“是罗斐的前助理亲口说的,他看到罗斐接触过高辉的药盒。”
这样简单一句话,换一个普通人听,根本不会刨根问底,一下子就信了。
戚沨却问:“具体是怎麽接触的,用的那一只手,在什麽情况下,在哪里,出于什麽前提去接触。而且接触可以理解为触碰,并不代表调换过药物。”
夏正解释道:“这些我都问了,他说当时高辉不在会客室,是和罗斐谈到一半的时候说要去洗手间,就离开了几分钟。罗斐就拿起高辉摆在桌面上的药盒,还打开看了一眼,闻了闻,然後碰了一下杯子,说叫助理去换一杯温度适合服药的白开水。他的助理就离开了。”
“也就是说,他没有亲眼看到罗斐调换药物,监控录像也没有体现出刚才这段。”
“录像剪辑过,把这段掐了。但如果真的是罗斐,他也就只有这几分钟里有机会换药。再说现在动机都有了,高辉当晚就决定自首,一旦自首就会将罗斐供出来……”
戚沨没有立刻接话,坐下来沉思片刻才说:“孤立地看,单一杀人动机是具备的,但是如果结合整个过程,这里面还有矛盾点。自首不是一时冲动,往往是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最後因为某个契机而激发的决定。也就是说,高辉当晚说出想要自首的话,但是这个念头已经在她心里有段时间了。或许将事实说出来她会更轻松。如果她是这样的心理过程,又怎麽会在决定自首之前,跑去再见罗斐一面呢?这次见面还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前罗斐的说辞是,高辉找他咨询法律意见,但现在看来,如果两人过去真是共同犯案的关系,那麽最後一次见面绝对不是这麽简单。”
“那会不会是这次见面,高辉原本是想谈判的?但是谈了很久都没谈拢,回到家里心里翻来覆去,这才决定自首?”夏正分析道。
“是有这种可能,但是证据呢?证据和人物的行为,留下的痕迹,周围环境的表现,其他人的言行,都应当符合才行。”
事实上,高辉的法医报告上至今都没有排除他杀的可能性,就是因为分析中一些人物生前的行为并不符合自杀者的特质,而且高辉还曾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求生欲。最主要的是,高辉在“自杀”前一天还和程芸通了电话,不仅提到自首意图,还约好了第二天的时间。
“可现在除了罗斐,也没有其他人还有灭口高辉的动机。”夏正说。
戚沨回道:“动机充分,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证据。”
“对了,徐奕儒的审讯是不是有新的突破?”夏正问,“我刚回来的时候听小李说的。”
戚沨却没有点头,更没有露出喜悦或是如释重负的情绪。
夏正观察着戚沨问:“是有什麽问题吗?”
“只能说太顺理成章了。”
戚沨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特意讲过一个案例,还在案例之後让每一个同学都交出一份分析,不只是落实在笔头上的东西,还要能用在实处,包括分析已经认罪认罚的嫌疑人的心理活动丶行为动机丶作案手法等等。
而其中只有三名同学提出质疑,从根儿上就怀疑嫌疑人是不是搞错了。其他同学都先入为主地认为,既然这个案子都被拿到课堂上来讲,那就是定罪了,说明案件本身没有瑕疵,于是从一开始就堵住了嫌疑人可能是无辜的可能性。
戚沨也是提出质疑的学生之一,而且她的下笔更笃定。另外两位同学都是用了大量文字去论述嫌疑人是否有冤屈的可能,只有戚沨罗列出大概率是冤案的观点。自然,一旦开头“假设”了案情走向,那麽接下来分析的内容也就都和其他人不一样了。
夏正说:“我上学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过,我们应当时刻保持着怀疑精神,不只是对嫌疑人的自我美化丶逃避罪行进行怀疑,也要对个别嫌疑人已经认罪认罚的内容进行合理怀疑。徐奕儒给我的感觉就很符合後者。虽然他一开t始也迂回了几分钟,好像是有点不甘心,但他後来的坦白却给我一种,先设定好‘认罪目标’再去解释每一件事,尽可能让每一件事都贴合上去的感觉。”
而在整个罪行供述中,最让戚沨感到违和的两件事,都恰好和罗斐有关。
徐奕儒说,周岩警官是在追查毒品案的过程中,不慎被罗斐“误伤”。那麽问题来了,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是有多不小心,才会将沙|林毒剂随身携带,进而“误伤”了周岩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岩是因为听信了线人刘宗强的话,才去了汇成工地。那里显然是犯罪嫌疑人静心准备的杀人埋尸地点。
废弃工地:模仿徐奕儒处理程朵尸体的手法。地方偏僻,不易被察觉。
当然不是每一个烂尾楼工地都是如此,说明犯罪嫌疑人对那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而这种了解,很有可能是通过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