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贞观之我是李世民 > 第75章(第2页)

第75章(第2页)

不过生气归生气,李世民还是敏锐察觉到後世人对世家门阀应当很是不喜。

长孙五郎更是让他就该受着,显然他也认可世家门阀应该被重重打击。

所以世家究竟是怎麽了?定然不是因为他们与皇权有冲突,毕竟皇权在长孙五郎口中经常充当反面角色。

经过这些时日李世民已经有些理解长孙无逸的想法,他并不在意什麽皇权忠君,更在意的其实是社会发展,百姓的生活等等。

对了,之前长孙无逸便骂过世家大族兼并了百姓的土地,还不愿去发展各项提高生産力技术,在长孙无逸看来世家大族说不准就是田地里害虫的存在。

想到这李世民叹了口气,既然这样他哪怕再忙也得抽出手来,把世家给打击了。

只是想到少年刚才说“瓦解世家门阀”?李世民心中却生出些怀疑来。

虽说如今士子已经能“投碟自应”,但李世民知道只有家境殷实之辈才可能读得起书。

世家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拥有最好的大儒作为老师,还拥有无数孤本,藏书说不准比皇家还要齐全。

所以除非寒门子弟读书天赋异禀,不然是很难考过世家子弟的。

更别提作为主考官的大臣们也都几乎出生世家大族,自然也会倾向世家子弟。

这些事他不是不知道,但皇帝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将一切都干了,必然得将那些工作分发给各个臣子,而臣子是人便定然会有私心。

不过长孙五郎在政事上并不是无的放矢之人,所以科举制经过一番改革後还是做到了。

人的私心不可能彻底被清除,那就只能是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的私心,会是什麽样的政策改革呢?想到这李世民精神更加专注了起来。

【而跟世家门阀有绝对利益冲突的便是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李治是因为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势力想要继续把控皇权,而李治不想当傀儡,只能另寻寒门势力作为打手。当然在李治彻底掌权之後,李治和剩下的世家门阀之间的冲突逐渐减弱,对世家的打击也渐渐成了世家寒门的平衡游戏。】

【然而武则天女子之身登基,再加上她并未出身传统的世家大族,所以跟世家的矛盾可谓是贯穿始终,对世家的打击自然也最为狠厉,也最为依赖寒门势力。】

【科举选拔作为选拔寒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武则天自然十分用心,其中选拔制度的公平正义,如何摆脱世家影响自然也是她十分关心的。】

【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创造性的发明出糊名密封卷制度丶殿试制度便很合理了。】

【糊名密封卷能够让阅卷考官不知道考生是谁,避免世家大族的考官给世家子弟高分。从前的主考官制度又极容易让一届考生都被该届考官收成自己的势力,但殿试制度不仅能让皇帝自己挑选最得用的人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还能让考生们都成为天子门生,而不是某位考官的门生。】

【到了武则天当政时,开国之初的名将基本上都死了,朝中将星凋敝,接连打败仗,武则天自然要想办法寻找新的得用将领。文官能通过考试选拔,将军就不行吗?于是考军事理论丶武艺和体能的武举就这麽被发明了。】

【不得不说武皇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真的是一绝,她想要她得到,她在位期间的几场科举考试可谓是发掘出了大量的人才。】

【文官有姚崇丶宋璟丶张说等等,武举有郭子仪,都是响当当在之後铸就盛唐或者挽救大唐于危难的人物。】

【就是比较可惜的是,武则天发掘出这些人才时,人才们还都没有长成,十分稚嫩,在武则天当政时能耐还没那麽强,这些武皇发掘的人才全给李唐之後的皇帝做贡献了。】

【特别是李隆基开元盛世朝上的大部分人才都是武皇发掘的,当这批人用完了之後,到他自己挑选人才之时就成了李林甫,杨国忠之流。】

李世民本只是想从长孙无逸那“学习”一些改革科举之法,然而这一刻却也不得不感叹武则天倒也的确不是他之前认为的无能之辈。

特别是当他在听到武氏选拔出的大量人才都被之後李唐的皇帝做贡献,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後,他更是心中舒爽。

不错,没想到她竟然为大唐做了这麽多的贡献。

至于为什麽武氏篡位之後天下又重归李唐了,李世民此时也已经明白了过来。

就如同之前长孙五郎所说,武氏终究是他们李家的儿媳,而她登基之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了,又不可能诞下别家的孩子,自然只能将皇位重新传回李唐。

想到这,李世民看向不远处小武氏的眼神也柔和了许多,没想到她竟然真有些本事。

直到他听到长孙无逸再度提到李隆基的名字,原本心中的愉悦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李隆基那小子究竟怎麽回事?不仅做出些成就後就骄傲自大,而後甚至连识人之明都给丢了吗?

哪怕他自己不懂如何选拔人才,武氏都已经给他展现了现成的选拔制度了,他难道不会去学吗?

-----------------------

作者有话说:卡文了,更得有点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