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发言稿 > 第49章(第1页)

第49章(第1页)

第49章

长孙无逸并不知道现场衆人的想法,但却不影响他在心中将以世家大族为代表的人给吐槽个遍,间接驳斥了他们所有狡辩的话语。

【至于封建大地主们,他们倒是有多馀的钱和资源去研究农业技术。可是呢,他们根本不会也没有动力去提高农业技术。】

【首先是经济上的算盘,相较于将钱投入到不确定是否能成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农业技术上,这些大地主们将钱花在扩张农田上,扩张土地带来的收益才是真正稳定的。】

【况且自古便有一句话,谷贱伤农,如果所有地主都采用新的技术使得粮食産量大幅度提高,那反倒会导致粮价暴跌,最後算下来地主们的收入还下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成熟有经验的地主们反倒会选择维持现状。】

之前还在心中信誓旦旦说大话的朝臣们大部分没了之前的气势。

虽然他们嘴上常常不在意钱,讲求文人的清高与气节,可是他们心中更清楚“钱”才是维持他们如今优渥生活的基石。

若真是面临这样的情况,他们的确很难做到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发展那什麽不知名的农业技术。

毕竟他们是有锦衣玉食的,谁管那些底层百姓能不能吃饱呢?

甚至部分人已经思考起了土豆真推广开来的话,对他们到底是好是坏。

别土豆让那些个田舍翁吃饱了,但却毁了他们的生意!这可就不妙了!

当然他们也只是想想罢了,陛下推广土豆的势头势在必行,他们要是反对,那就是拿自己的命冒险。

命重要还是钱重要,他们还是分得清的。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臣子自诩高风亮节,此时仍旧在心中辩驳。

不过是损害一点自己的利益罢了,若能提高粮食産量让更多的百姓吃饱,那可是大功一件,甚至青史留名,怎麽就笃定他们不会去做呢?

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拥有着全天下最多的土地,本质上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

但他又自觉是天下百姓之父母,最大的目标就是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坚信自己绝不会因为一点小钱便去打压农业的进步。

没看他开春以来就忙着兴修水利吗?这难道不是在发展农业?长孙五郎怎麽能将他们一杆子打死?

但下一刻,李世民也逐渐沉默。

【除却经济效益之外,还有的便是长期以来的社会风气。】

【儒学盛行之下,种地是“小人”才会做的。科举制盛行後成了知识分子们唯一的上升渠道後,它的核心考点全是儒学的“三纲五常”,培养和挑选的都是皇权的家臣,天然只想维护社会的稳固,与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完全无关,甚至还会限制学子们的创新思想。】

【甚至于在不少人眼中,技术创新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变革,说不准反倒会让原本稳定的社会变得动荡,而这是偏好稳定社会的大地主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再说得不好听一点,百姓吃了个半饱只吊着一条命,便没力气想东想西搞事情。而若真让他们吃饱了,那说不准就有力气搞出什麽事呢。】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皇帝,但李世民心中清楚,比地主们更不想看到天下动荡的是皇帝。

朝廷的税收受些影响也就罢了皇帝们说不定还能接受,可若是会动摇江山的稳固的话……哪怕不去

李世民知晓哪怕自己愿意,又有几个愿意呢?

而他会愿意也是因为从少年那知道华夏未来会落後于所谓的“欧洲”,会被“欧洲”从海上打进国门,还有未来三年连年天灾等着大唐。

可若他不知道呢?他会答应吗?

或许不会去反对,民间有有识之士能够发现提高粮食産量的方法他也会给于奖励,可他绝不会像现在那般迫不及待寻找提高粮食産量。

李世民心中震荡,但这却还不是结束,接下来少年的话更加让他的长久以来的观念大受冲击。

【其实还有一个更“毒”的政策,那就是“重农抑商”。在统治者看来,相较于种地,商人属于不劳而获。同时农税是朝廷税收的根基,但商税难以收取。况且商人需要在各地流通,他们的高流动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远不如农人稳定。】

【而且如果开放商业,由于经商比之务农更容易赚到钱,便会吸引农业劳动力,让百姓不事生産。】

【这项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在华夏实行了千百年,时而放松,时而严格,但没有一朝废止,长久以来的大规模洗脑,让整个社会都形成了这样的固有思维。】

【短期来看这样的政策起到了稳定农业丶保障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使得华夏社会形成了男耕女织丶自给自足丶精耕细作稳定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长期实行下来却使得华夏的经济结构单一,整个社会创造力大跌,阻碍了农业的进步,使得华夏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後于世界。】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几乎所有能听到天音之人脑海中的冒出了这样的念头,毕竟“重农抑商”这条政策几乎是刻入了他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

哪怕如今的大唐对于商人要比秦汉时要宽容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看得起商人。

商人不过是将一个地方的东西搬到另一个地方售卖,能对天下有什麽好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