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腾退消息
关月荷也被江桂英叮嘱道:“到时候咱们把房子都选一块儿。我打听过了,有些地方腾退,一间十平的房能换一套房,照咱们家这样的,能换三套。。。。。。”
“等真轮到咱们腾退了再说吧。”关月荷暂时懒得多想,长湖街道这一片都没动静,什麽时候到银杏胡同,那都不好说。
说是一套房,其实就是个三十平左右的一室一厅。十平换三十平,听起来很划算,但换到的楼房在郊区,像关月荷这样的,以後上班就远多了。
让关月荷选,她是不乐意搬离她那小院的。
但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乐意啊,尤其是江桂英他们这一辈的,住了大半辈子平房,临老了,就想住进楼房里。
还有的,则是一大家子两丶三代人挤在一两间屋里,就想着赶紧轮到他们这一片腾退,好搬进更宽敞的房子住。
要是兄弟几个还挤一块儿住的,就更想早点搬走了,正好一间房给换一套房,可以趁这个机会分家过了。。。。。。
甭管什麽时候,房子都是过日子的重中之重。从以前的单位分房,到後来的花钱把公房买下变私房,再到现在趁着腾退把平房变楼房。
关月荷在三号院都能听到二号院邻居们的讨论声。
正在说哪个胡同一年前就说搞腾退,但因为胡同里各家房子産权混乱,现在都没动静。
赵大妈嗓门最大,“咱们胡同省心啊,不是个人的,就是汽车厂的,我看就该早点来咱们这儿搞腾退!”
白大妈不赞同:“你们家丽丽都在外头买楼房了,腾退不腾退的,也不耽误你住楼房。我觉得住胡同里挺好,去哪儿都方便,都近。”
“方便是方便,但它隐患大啊。六号院那谁家的房子不就塌了?还有胡同那些电线,上次差点就烧起来了,我还是觉得楼房好。”这回反驳的人成了蔡英。
“房子塌了也怪厂里,以前咱们的房子都定期有人来修缮,现在厂里都不管了。外头乱拉电线的事儿,和街道办反映了也没个着落。唉,还是以前的街道办更好啊,你家宋公安也好。。。。。。”
这边的关月荷没忍住笑,外人觉得以前有宋公安在就是定海神针,什麽大事小事都能找他,但人家宋公安够糟心的,家里都成派出所分所了。
听吧,说到宋公安,蔡英姐都不吱声了。
二号院里没了讨论声,江桂英才继续手里的动作,让关月荷帮她穿针。
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现在成了老花眼,离得近看东西都要眯着眼睛,让她戴老花眼镜,她还不乐意。
穿好了针,江桂英就开始在棉布上绣小花,一边绣一边唠叨:“还是尿布好用,那些什麽外来的纸尿裤贵得很,这孩子起码得用半年,光买纸尿裤就够浪费钱了,现在孩子还要吃奶粉,得吃好。。。。。。”
关月荷安静听着,也不打断她。
大概是自己也将年过半百,岁月沉淀,关月荷有了更多的耐心听这些唠叨话。
从93年到98年的五年里,伟伟和静静陆续结婚成家有了小孩。
此时江桂英就是在给静静还没出世的小孩做尿布。
去年,冬天过到一半,关月荷的姥姥姥爷前後脚离开,江桂英看起来一切如常,在外头还常说,能活到这麽大年纪算喜丧。
但方大妈私底下和关月荷说,这老太太心里难受着呢,坐着坐着就叹气。
江桂英的唠叨还在继续,“也不知道娟娟在外头过得咋样。唉,我早说了,咱们国家那麽大,还不够她闯的?还非要跑国外去留学,那外头的东西学回来了,能适合咱们国家?”
关月荷不接话,反正不管大家怎麽解释,江桂英就是认定了,国外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可好不好的,总归是只有出国留学的娟娟才心里有数。
去年读完大学,娟娟就拿着公派留学名额出国去了,偶尔给家里来电话,但逢年过节是不回来的。
下次回来,就是娟娟学有所成丶拿到毕业证的时候了。
近十年里,出国已经成时髦了。有人说国外的路镶着金子,出去了都能挣上大钱。多的是人前仆後继往外走。
关月荷这几年也时常出国公干,她是没看出国外的路镶着金子,倒是看到自己国家正在奋力狂追,她觉得,曾经印在五星汽车厂装配车间的“超英赶美”,早晚能成真。
就比如曾经住在隔壁耳房的婷婷,这小姑娘读完大学就出国留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