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宴
殿试终于到了,待衆人跪拜後,内侍一声“起”,闻君安微微擡首,望着高坐在龙椅之上的年轻帝王。
这是皇上登基後的首次科举,天子亲自担任了主考官,意义非凡。
方才便有个考生被这威严场面吓到,起身时双腿忍不住打颤,险些失仪。宫里的人机敏,内侍上前扶起他道了句此乃“皇上威严所至”,这句俏皮话便化解了尴尬。
考题早已定下,待皇上颔首,内侍便分发考卷。拿到卷子的书生一愣,此次考题是:天下大计何以定。
衆人皆是屏住呼吸认真执笔,这字要写得端正整齐有风骨,策论要写的有理有据不虚浮,每一个点都是需要花费十分的专注。
幸好殿内足够暖,片刻後,殿内只剩下书写的声音,衆人无暇顾及其他。
皇上见考生们渐入佳境,缓缓起身。几位大臣见状一起在殿内巡视起来。
他的目光扫过衆人,却在一人身上停滞紧接着来到那人身後。内侍细细留意着,皇上目光倾斜,好似不是落在卷面,反而是端详起这个人的脸。
内侍心头一紧,待皇上移步别处才暗自松了口气。
一场殿试需考整日,除了才学还需要兼备体力。渐渐地,殿内点起烛光,待日头西斜之时内侍宣布时辰已到,卷面便被陆续收了上去。
这一日下来滴水未尽,有些人关系好便假作亲近,互相搀扶着离开皇宫。
接下来就是批卷阅卷。待皇上确定名次後,钦点状元丶榜眼丶探花,最後再放榜公布名次。後面就会紧跟着举行传胪大典,并参加宴会——“琼林宴”。
大周采用了弥封制度都是糊名考卷。此次琼林宴也是为了将名字与人对上,也是老臣们暗中观察,择选门生的时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治国以人才为本,选士以科举为先。兹殿试已毕,经朕亲阅,择优取士,以彰其才。今科一甲第一名闻君安,赐状元及第;一甲第二名房安禹,赐榜眼及第;一甲第三名毕绍颜,赐探花及第。二甲进士古之奇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顾非熊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尔等皆为国士,当以忠君报国为己任,勤勉尽职,不负朕望。”
“谢皇上荣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衆人高声齐呼,擡头入目皆是层层叠叠滴着绿意的瓦,在日头下闪烁着金光,红墙似火般夺目,青金石做的牌匾上嵌着鎏金的花纹,上面挂着三个大字——曲江池。
圣旨被放回在托盘,谢非池定定地望着站在排头,着一身青衣进士礼服的闻君安身上。他有些出神,不过很快就恢复如常。
檐下的王尧晟也在场,他死死地盯着闻君安,暗地里简直是咬碎了牙。他想,这位皇上怕是眼拙,竟真选了个跛子,真是不怕被人笑话!
琼林宴是翰林院的人同礼部一起协办,皇上礼贤下士特意将席面定在皇家园林曲江池中。
“得皇上荣恩特赐琼林宴,以祝你们能平步青云上,逢辰亦盛哉。十年登两地,四见入中台。”
衆人闻言都道:“皇上万岁万万岁”言毕,谢非池向着内侍示意领路。目光不经意地瞥过闻君安,只见他执着手杖坚定回视,板着的肩膀有一瞬僵硬。
谢非池随即离去。这细微的动作被身後的房安禹察觉,在大家动身跟紧内侍之时,房安禹低声问:“那位谢非池谢大人,方才似乎多看了你几眼?”
闻君安只答:“不知。”
其实心里如明镜一般,定是自己的跛脚惹了这位谢大人的注目,只是不知他的心里是讥讽是不屑,还是…怜惜呢?
早有大臣在私底与皇上据理力争过此事,但皇上仍然钦点了他为状元。自从他高中後,背地里谈论他腿疾的声音都消失了。若有人质问便有人反驳:“那是皇上钦点的,你有什麽意见?”又赞皇上英明,除却外貌,实重才学,乃是明君。
想来也是,这世上是貌美之人多?还是相貌平平亦或者是相貌丑陋之人多?大多只求端庄罢了。如今皇上此举,也是赢得不少赞誉。
房安禹凑近:“那你可得小心。这位谢大人对着自己人宽容,对着外人规矩极为严苛。听说有手底下官员端茶时不慎将水洒了,都会面色不佳。”
闻君安侧目,郑重地回了句多谢。
房安禹说:“举手之劳。”
衆人齐齐往园中去,殊不知闻君安根本顾及不了庆贺,他今日来是要干件大事的。
场面一下子好不热闹,皇上也亲临与衆人同乐,只不过一个时辰後,有位侍女上前同皇上低语了几句,皇上便移驾到殿内。一问才知,原是皇後娘娘担心皇上身体。
皇上虽然离席,但宴中气氛仍就其乐融融。不一会儿,内侍来传旨:“宣一甲状元丶榜眼丶探花进殿觐见。”
闻君安擡首,他深呼吸。纵使自己素来沉稳,在此等场合还是免不了紧张。然而他脸上淡淡得好似浑不在意,步履从容,一副处之泰然的模样。
三人入殿内跪拜。
这宫殿玉砌雕栏,衆人的脸上也皆是喜气…闻君安想,只不过这份热闹终归是要被他打乱了。虽此举乃是冒险之举,若是扰了皇上的雅兴还会受到责罚,但他不後悔。
杨太傅抚着胡子乐呵呵的:“哎呦,这位莫非是闻君安闻公子?”
皇上侧首:“太傅你认得他?”
“自然认得。他的字可能与谢翰林一较高下,走笔如行云流水,齐整有韵味,洒脱又克制,妙哉妙哉!”
大家都知杨太傅是嗜字如命,他认定写得一手好字就能做得好人,便也能当得好官。很多人都是凭着一手妙笔入了杨太傅的眼。
“确实不错。”皇上颔首,“只不过朕更喜欢探花郎的字,端庄大气,转折之间笔力有馀仍显气势恢弘,倒是与探花郎的名头不符了。”
“得太傅谬赞。”
“得皇上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