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匣(二更)
梁玉兰担心多余了,姜竹到了屠户家,肉已经卖光了,只剩下骨头和内脏之类了。
姜竹想多点儿排骨都没有,只买了一篮子骨头和一对猪肝回来。
买了不少,路过大伯和四伯家,他还给两家分了点儿,到仓库时从仓库那儿拿了些蘑菇野菜和笋。
这会儿姜大望和他娘在这儿收菜,身为一个全村知名的学渣小朋友,姜大望识字不多,但已经是他们家里识字最多的了,身兼重任,被他哥安排在这儿记账,干一天他哥还得给他两文钱报酬。
有这份激励,他最近识字都积极了点儿,写字也比从前整齐了些。
就这么点儿小买卖,主要是跟姜竹家对账,也不值当专门弄个账本,他娘也学着从前沈青越那样,弄了些笋壳当纸。
不过为了整齐干净,还是用笔墨来记。
笔是沈青越淘汰的,墨是从赵先生发给学生们的便宜墨块儿,记够十天的,他们结完账,就能把笋壳撕了当柴烧,
然后再用新的记。
姜竹要给他们母子俩几块儿骨头,姜大望娘不要,姜竹干脆把姜大望领上山跟着混碗肉汤喝。
有他和姜松在,都不用大人去洗菜了,他们俩跑去厨房拿了盆儿到溪边洗蘑菇和野菜,还从仓库拿了些萝卜干。
做汤的事也不用姜竹和沈青越管,梁玉兰和一个大嫂接手了,他们俩只等着吃就行。
梁玉兰舍不得用姜竹家白面,临时洗了点儿杂粮让姜大望和姜松去磨了,一碗白面掺三碗杂面,做了一盆儿面片。
大火熬一锅汤,蘑菇、笋、野菜都是山上的,不要钱。
萝卜干不值钱。
白面没用多少,杂面也不怎么值钱。
那些骨头、猪肝加一起才一百文多一点儿。
全部成本加一起,都不到二百文钱。
他们一共二十一个人吃,吃得饱饱的。
如果不算姜大望,平均一人还不到十文钱。
还都吃到了肉。
如果买鱼做汤,还能更划算。
沈青越觉得超值。
沈青越提议:“要不然咱们以后加一顿午餐吧?”
虽然他们这算不上重体力活儿,但干一天也挺辛苦的。
不吃午饭到傍晚肯定就很饿了。
反正他和姜竹也要吃饭的,有人做饭,他们俩还能跟着混,都不用自己动手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