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140章望过这一眼,就再不回……
楚音当然不知,但冯家这位王娘子,她却是见过的。
“是个顶顶斯文和气的人,同我们先夫人很要好,太夫人也极喜欢王娘子,冯家小娘子,奴婢当年见时,还只有十一二岁,算来如今应有二十五六了。”
楚音还说冯家最小的这位娘子是先夫人继母所出,那位夫人生産时年纪就不小了,産後也一直多病,所以冯小娘子是姐姐和嫂嫂带大的。
“小娘子认字读书都是王娘子教的,那时字便写得很好,还给太夫人抄佛经,本来太夫人还答应了先夫人,要给小娘子说媒的。”
方盈听闻,禁不住轻轻一叹。
楚音也觉唏嘘,当年那般鲜活明媚的两位娘子,如今竟一起守寡,家里连个顶门立户的成年男子都没有了。
“奴婢回去回报太子妃,想必太子妃还有吩咐。”
方盈点头:“我等你们消息。”
楚音匆匆离去,只隔了两日,就来回话,说太子妃确实不知舅舅已去世,还带来一封周从善的亲笔信。
信上说隆兴五年周国舅随扈西巡时,便打听到冯韬病重,还曾亲去探视。
但冯韬病中更加固执,一见面就嚷着送客,两人话不投机,周国舅看冯家住所简陋,应门老仆甚至是当年岳父的随从,临走想留点钱,却惹得冯韬大动肝火,拄着拐棍追出来骂。
周国舅无法,只能过後辗转托西京留守判官送钱过去给他看病——冯韬在这判官家里做过几年西席,有些交情,对方送钱,他虽然也不肯收,但说是预支给他的薪俸,等他好了回去接着教书,他便收下了。
周从善还在信中调侃她爹:“倒是挺会托人,竟找到你头上了,不过事到如今,还真是只能托你代为照应。”
她後面还写了些她记得的舅母与姨母行事为人,另外还附了一封写给王氏和小冯氏的亲笔信,以便方盈能取信于她们。
最後周从善还不忘提醒方盈,那一百两金全送过去,舅母必不会收,烦她换成钱物,视情形隔几个月送一次。
“太子妃说,知道娘子当惯了家的,心中有数,太子妃就将此事全权托付娘子了。”
方盈点头:“太子妃放心,我定尽力照应好两位长辈。”
楚音告辞离去。
等进了二月,天气渐暖,一场春雨之後,公主府那边也终于定下啓程的日子。
方盈抽空叫人把方荃接来,给了她一些自己旧年的衣裳,嘱咐道:“你已经十二岁了,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任人摆布,要有主见,我虽去了西京,一样会给你撑腰。”
方荃满脸不舍,却还是应道:“我知道,实在不行就去找爹爹闹。”
方盈笑着摸摸她头顶软发:“对。你姐夫走之前,同爹谈过,来日真个迁都了,太子殿下不再兼开封府尹,会给爹爹谋个外官,到时若有合适的,先给你把亲事定下来。”
免得她爹外放做官,在当地把方荃给嫁了,以後被夫家欺负都没人给撑腰。
方荃才十二岁,听说定亲,难免羞窘,方盈笑道:“我说的合适,是家在西京,往後就算爹爹在外做官,姐姐也还能照应你。”
“嗯。”方荃红着脸点头。
方盈又给了她一些钱,让她多听多看,要知道柴米油盐,知道如何管教下人,一样一样说了好半晌,才叫人送方荃回去。
之後她看着下人把院中房中各样日用之物都收拢起来装箱,有些不必要带走但还半新不旧的,都包好让人送去庄子上给邓大婶母女。
眼看着还有一日就要啓程,翡翠又挎着个包袱来了。
“是太子妃给娘子的程仪。”
方盈看她步伐姿态就知道不轻,让立春帮忙接过来打开,里面果然又是金银之物。
她哭笑不得,翡翠接着说这是太子妃一番心意,还说方娘子去西京後若写信来,可以送到自己手上,“奴婢会设法送进宫去。”
方盈心知好友送这些来,定是因为冯家,怕那一百两金不够用,要她贴补,便收了下来,打算过後都给冯家。
然後问:“信件真能送到太子妃手上吗?”
“太子妃说,到时该去西京的都去了,自然就有办法了。”
方盈放下心来,等翡翠走了,叫立春把这些金银清点了,同先前那一百两金装在一处。
晚间岳青娥设宴给她和高氏饯别,三人饮了点酒,到最後都难免红了眼眶。
还是岳青娥振作起来,笑道:“你们两个都是去与郎君团聚的,这是做什麽?来,饮尽此杯,都回去歇着吧,明日还得早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