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澄明:入定悟法,境随心转
第一章:心障初显,寻入定门
楚根坐在清玄峰的静心坪上,指尖捻着一枚刚绘制好的“凝神符”。符纸泛着淡淡的青光,却未能完全驱散他眉宇间的一丝烦躁。
自继承《太清道经》、成为掌门继承人后,他的修行之路愈开阔,丹、阵、符、法、剑、器六艺并进,修为也稳步朝着金丹境迈进。可近来,一种莫名的滞涩感却悄然出现——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像从前那般,全身心投入到对法门的参悟中。
参悟《太清道经》时,识海深处总会闪过宗门事务的琐碎;打磨剑罡时,耳边仿佛还响着锻造部弟子请教技艺的声音;甚至绘制符箓时,指尖的灵力都因心绪不宁而微微颤抖。
“是心乱了。”清玄长老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目光落在那枚灵光不稳的凝神符上,轻声道,“你如今身兼数职,掌门继承人的责任、各脉弟子的期许、外界对蜀山的窥探……这些念头如同尘埃,渐渐蒙住了你的心镜。”
楚根放下符箓,苦笑一声:“长老说的是。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尽快提升自己,好扛起蜀山的重担,可越是急,便越是静不下心。”
“修行如逆水行舟,不仅要靠外力驱动,更要靠内心掌舵。”清玄长老在他身边坐下,递给他一杯清茶,“你看这茶,茶叶浮沉,茶水却始终澄明。心亦如此,杂念如叶,若能让心湖不起波澜,叶自会沉淀,何愁看不清前路?”
楚根望着杯中浮沉的茶叶,若有所思。他想起《太清道经》中“静为躁君”的记载,想起混元道箓“混元一体”的核心在于“心定”,忽然明白——自己近来的滞涩,并非修为不足,而是心灵的成长跟不上境界的提升。
“长老,如何才能让心湖澄明?”楚根问道。
“入定。”清玄长老吐出两个字,“入得定境,方能隔绝杂念,让心神沉入本源,与天地大道共鸣。你过去虽也打坐调息,却未真正踏入‘定’的门槛,最多算是浅眠般的宁静。”
楚根心中一动。他确实从未刻意修炼过入定之法,过去的静心,多依赖于凡体质的自动调节与混元道箓的辅助。如今琐事缠身,这些被动的静心之法,已然不够。
“入定之法,无固定法门,却有共通之处。”清玄长老缓缓道,“需先寻‘锚点’——或观呼吸,或守丹田,或存想一物,让心神有所寄托,不致随杂念漂流。待杂念渐消,心湖渐平,便是‘登堂’之始。”
楚根默默记下长老的话,决定从今日起,将“入定”纳入日常修行。他知道,心灵的进步,与修为、技艺的提升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心不静,则法不明,纵有万千法门,也难以真正参悟其精髓。
第二章:观息为锚,初入静境
楚根选择的入定锚点,是“观呼吸”。
这是最基础也最稳妥的方法,无需借助外物,只需专注于自身的一呼一吸,让心神随着气息的流转而沉淀。
第一日,他在剑庐密室中盘坐,尝试观呼吸。
起初,他刻意控制着呼吸的节奏,吸气时绵长,呼气时舒缓,试图让心神跟上气息的轨迹。可念头刚一集中,脑海中便闪过锻造部新送来的灵材清单,随即又想到明日要给丹堂讲解《太清道经》中的丹理,杂念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将呼吸的节奏打乱。
“啧,果然不易。”楚根睁开眼,额角已渗出细汗。仅仅一刻钟,他便感到心神疲惫,仿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他没有气馁,想起清玄长老“杂念如叶,心湖自平”的话,重新闭上眼。这一次,他不再刻意控制呼吸,而是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气息自然出入,不追随,不抗拒。
当杂念浮现时,他不试图压制,只是默默“察觉”到它们的存在,然后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灵材清单……嗯,知道了,回到呼吸。”
“明日的讲解……嗯,记下了,回到呼吸。”
这个过程如同在杂乱的房间里整理杂物,每一次将注意力拉回呼吸,都是将一件杂物归位。起初,杂物不断涌出,他需频繁地“整理”;渐渐地,涌出的杂物变少了,他能更长时间地停留在呼吸上。
一个时辰后,楚根睁开眼,只觉神清气爽,之前的烦躁感消散了不少。虽然并未真正入定,却摸到了一丝“静”的门槛。
接下来的日子,楚根每日雷打不动地抽出两个时辰修炼观呼吸。
他的观呼吸之法日益纯熟,从最初需要刻意“拉回”注意力,到后来杂念浮现时,能自然而然地被呼吸的节奏“同化”,如水滴入湖,悄无声息地融入心海。
一周后,当他再次观呼吸时,忽然感觉呼吸变得“不存在”了。
不是停止了呼吸,而是心神与呼吸完全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心神在跟随呼吸,还是呼吸在带动心神。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剑庐的石壁、窗外的风声、体内灵力的流转,都化作了背景,唯有一片纯粹的“觉知”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楚根心中微动,却没有打破这种状态。
他“看”到心海中的杂念如同泡沫,升起又破灭,却再也无法扰动心湖的平静。识海深处,《太清道经》的文字缓缓流转,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韵律,与他的呼吸、心跳、神魂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不知过了多久,他从这种状态中醒来,窗外已是深夜。
他伸了个懒腰,只觉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天地灵气的每一次脉动。更让他惊喜的是,之前参悟《太清道经》时遇到的一个关于“阵道与天地节律相合”的难题,此刻竟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楚根拿起纸笔,迅将脑中的感悟记录下来。他现,在那种“觉知”状态下,他对道经文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面,而是能直接“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天地规则,就像亲身站在阵法运转的核心,看得分明。
这便是入定的玄妙么?楚根心中激动。他虽未达到清玄长老所说的“登堂”之境,却已品尝到了入定的甜头——不仅能净化心神,更能提升对法门的参悟效率。
他知道,自己的心灵修行,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第三章:守一存想,登堂之境
随着观呼吸的深入,楚根的静心能力越来越强,杂念对他的干扰越来越小。但他明白,这只是“静”的基础,距离“入定登堂”,还差关键一步——让心神从“被动觉知”进入“主动专注”。
《太清道经》中记载:“守一者,心无旁骛,唯存一念,一念通万法。”
楚根决定尝试“守一存想”之法——选择一物作为“一”,让心神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选择的“一”,是他的本命符箓——混元道箓。
深夜,月华如水,楚根盘坐在观星台上,眉心混元道箓微微光。他闭上眼睛,识海中浮现出混元道箓的纹路,开始存想。
起初,他只是清晰地“看到”道箓的每一道纹路——那些融合了剑、锻、符、法、体的交错线条,那些流转着四色光芒的节点,那些象征着混元一体的混沌圆融。
渐渐地,他的心神不再满足于“看”,而是试图“融入”道箓之中。
他想象自己化作道箓上的一道剑形纹路,感受着剑罡的锋锐与守护之意;
他想象自己化作道箓上的一道锤形纹路,体会着锻造的厚重与创造之力;